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会讨论不叫开会了,叫做论坛。而论坛越来越多,各种论坛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论坛变味了,讨论问题是次要的,请来的嘉宾分量够不够,招徕的听众多不多,选择的会场酷不酷,成了主要的,落脚点一定是挣的钱多不多。所以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论坛经济。参加这种论坛的人,交了钱,浪费了时间,赚了一肚子气回家,又没处去说理,而论坛的操办者尝到了甜头,一个接一个地策划论坛,一笔接一笔地捞钱。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最近报载,一个名为“民营企业高峰论坛”的,就惹出了麻烦。有20多位企业家因为感觉到受骗,开始讨伐这个论坛的组委会。究竟为什么讨伐,讨伐的结果如何,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可以略过不说。我主要想说的,是如何看待这种变了味道的论坛。
按照常理说,论坛是研究和探讨问题的一种好形式,由于主题明确,由于参与者具备一定水准,由于贴近实际,由于能够互动,所以,一个好的论坛,能够给参加论坛的人许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东西。
可惜的是,这种论坛不多,或者可以说很少。
为什么变了味道的论坛会如此多呢?
首先是需求催生了众多的论坛。我们国家处在转型期,政治的、经济的以至人们观念的大量问题和困惑使得许多愿意探讨问题的人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别人的观点;其次,是经济利益催生作用。有些人从论坛的主办中看到了金钱在招手,他们绞尽脑汁地策划的,是如何想一个诱人的题目,如何请几位重量级的官员,怎么掏对论坛有兴趣的人的腰包。论坛越多,他们的收益越多。
如果可以把论坛分为几类的话,起码可以这样划分:一类论坛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就是为了认认真真地探讨一些问题;一类是也探讨问题,也收相当可观的钱;还有一类,目的就是为了收钱,至于讨论什么问题。论坛的组织者恐怕连懂也不懂。如果不幸参加了第三种论坛,那就是既搭了工夫又搭了钱。更为不幸的是,这类论坛在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论坛中数量绝对不是少数。
如何来控制论坛的数量呢?特别是如何来遏止那些变了味道的论坛呢?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正如前面所说,论坛是有需求的,许多人希望参加论坛的讨论。但是,我们又不能在论坛的组织上也搞一个垄断方式,比如说,只有某某机构才有组织论坛的资格,或者说,由某某部门来认证论坛组织者的资质。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更大的弊端。也许是有个别得到特许的机构独家捞钱,也许是许多确有必要的论坛不能举行,也许是许多有独到见解的人士没有了发言的讲台。
想想有点悲哀,论坛原本摆的是一张神圣的讲台,但是,有时却变成了一张收钱的柜台。站在论坛的大门口迎接的主人,有时更像街头叫卖的商人,他们身后的筐里,摆的大都是假货。
既然论坛还会办下去,既然论坛以后仍然是鱼龙混杂,既然我们还要参加有些论坛,要想不上当,我们可以做的,就只能是擦亮眼睛,分辨真伪。比如要对论坛的组织者作必要的调查,而不是看他扛了个多大的名头作主办单位,拟邀请多少名人来做演讲嘉宾。这个主办单位的名义和这个“拟”字,包含了太多的玄机。还可以下点工夫,了解这个论坛的组织者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媒体有什么报道,等等,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论坛会日益规范,我们可以不那么小心翼翼,但是,今天,还是需要这样的警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