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可乐,是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其实它们一点都不可乐。除了用一种据说保密得不得了的配方加了些糖水就在世界各地大赚特赚外,还制造了不少肥胖病患者。这几年,可乐的发源地美国也若干次地在抵制这两种饮料。
可口可乐在美国早就遭遇“肥胖门”困扰。
美国饮料协会认为,软饮料是造成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料显示,北美地区16%的儿童和青少年体重超标。根据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的数据亦表明,美国十几岁的男孩平均每天喝的软饮料所含的糖份,相当于15茶匙白糖。
他们指的软饮料,主要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过多饮用可乐对健康不利。据了解,一罐375毫升的罐装可乐所含的热量约为147卡路里,相当于正常人一天所需热量的1/8左右。而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液体糖果”调查报告2004年版本中说,美国汽水公司2004年平均为每个美国人生产了140升碳酸饮料,相当于为他们每个人多提供了6万卡路里的热量。
因此,美国饮料协会会同其他机构对本来在美国中小学校园大行其道的软饮料实行限量销售。这份协议主要包括3方面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只卖瓶装水及百分百果汁;在初中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主要售卖瓶装水、纯果汁、运动饮料、不含热量饮料及低热量果汁饮料,而全热量饮料及果汁饮料只在课后时间售卖;高中校园的自动售卖机内软饮料的比例不超过50%。
而美国康涅狄格州议会早就曾通过法案,禁止向该州中小学生销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垃圾食品。
美国是发达国家,号称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他们作出如上反应不足奇怪。
但是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小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孩子,胖墩儿少吗?其中又有多少是由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造成的呢?
中国人好像不在乎,到处在卖可乐,到处看见可乐的广告。
曾经风靡国内的“要爽由自己”系列可口可乐广告,以一群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明星为主角,拍得诙谐而轻松。然而这群明星均是青少年疯狂崇拜的偶像,系列广告是否有引诱青少年多喝可乐的嫌疑?
在世界杯期间,百事可乐的广告更是入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因为有钱,可乐的广告常常是大制做,唯其如此,更能打动中国少年儿童的心。
其实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可乐的副作用问题,也提出在学校中限制可乐的销售问题,但是声音实在太微弱,哪怕其中还有几位政协委员。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没有示弱,他们在赚了大把银子的同时,没有忘记适时向记者发送一份声明,该声明中称,“中国人均饮用可口可乐公司品牌的饮料每年约13瓶,因此饮料占热量的摄入总量很低,与美国的人均饮用量相比有很大差距”。
根据他们的判断:“在学校的进一步限制并不需要”。
他们的意见正确吗?在这种意见下,我们校园里的胖墩儿会不会与日俱增?我觉得,这种危害简直可以与吸烟相提并论。
我们对香烟广告控制得很严格,因为吸烟有害健康。那么,对于同样有害健康的各种名目的可乐广告,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叫停呢?也许会影响一些媒体的广告收入,但是,省下来的医治肥胖病的费用,可能对国家的贡献更大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