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屈原与时代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

(2010-07-01 15:42:20)
标签:

杂谈

一,关于“七节庚寅纪要”讨论的发言要点 (2010/06/05,于武汉东湖)
  “中华文化”不能只是汉文化,民国初讲“满蒙回藏汉”五族共和,1949年后讲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
节庆服务于文化建设的总目标
1.承续文化血脉,
2.加深文化认同,
3.增强民族凝聚力

节庆在现代的社会功能
1、文化习俗的承传仪轨
2、国民休闲的活动题材
3、居民联谊的社交舞台
4、民间自治的社会平台
(狮子会、龙舟会、宗亲会、同乡会等)
5、旅游经济的拓展空间

二,在“屈原与时代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2010/06/06,武汉东湖)
一, 两个屈原

A,“真身”的屈原,即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这个屈原其实又有两种,历史生活中的屈原,和文献文本的屈原,包括屈原的辞赋作品(按吴祚来先生说法,是屈原的一面之辞,“昏君”与“小人”自己可能别有说法),司马迁等人的屈原传记。
这个屈原有三重身份
1,人,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
2,政治人物,悲剧性的政治人物。忠诚、正直,关心民生,却生不逢时。
3,诗人,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家。朱熹的《楚辞集注》收录的辞赋,可见他对同代人、对后世的影响力。
李白诗赞“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固然有文化人的自恋情绪,但其对思维人物的赞颂与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观点一样:应是思维人物则非政治豪强才配众目仰望。可惜中国至今仍是“官本位”,崇拜掌权者。
鲁迅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他是将屈原与司迁马并论的,他们同样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他们同样是穷而后工,都是发愤之作。


B,作为文化符号的屈原
一是楚国的、文本的屈原,一个是历代累积的“屈原”(即历代文化阐释、“六经注我”意义上的);
一个是官方的,政治的,一个是民间的,民俗的。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是:1,文化传承的;2,国民休闲的;3,民间自治的,4,节庆产业的,等等。

二,屈原的时代精神
A,不是所谓“爱国”
屈原时代有的是“天下”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王是周天子——天下的共主。
那时根本没有现代的国家观念。
顾炎武说得很清楚:“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塞途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亡国不亡国不关老百姓的事,维持人伦和社会道德底线则是每个人的责任。屈原是贵族,是官员,他当然不愿也有责任不让楚国灭亡,但国王不用他,他也无可奈何。战国时代仍是孟子讲的君臣观,“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仇寇”,君臣各有权利与义务,没有后世提倡的“死忠”、愚忠观。所以,他视为报父兄之仇而带吴兵灭楚国的伍子胥为同类,在《涉江》篇中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他在《离骚》中一唱三叹:“何所独无芳草兮,余何怀于故宇?”“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于故都?”
他为何要投水而死?并非殉国。他反复表达了自己对离开楚国的打算,他是对人生、对人世绝望了。所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也可解释为“人生”,相同的意思在别的地方也有表达。诚如柳下惠所说: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孔夫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即先例。《离骚》“乱曰”最后一句是“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就是他自尽的遗言。人世无处可行美政,从“彭咸之所居”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施展抱负的平台。这就是“上下求索”的上或下吧?在巫文化盛行的楚国,从“彭咸之所居”未必就是今天无神论者理解的死亡。
B,今天值得我们弘扬的精神:
1, 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2,人道思想与忧患意识(悲天悯人)
3,探索意识与创造精神(上下求索,天问,九歌)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独立人格:
既不媚权,也不从众。
《离骚》“(小人佞臣们)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尤其是《橘颂》,以橘自喻而明志:“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不徙,更一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不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愿岁并谢,与友长兮……”反复强调独立于世,矢志不渝,绝不随波逐流。
(诚如吴祚来先生所言,屈原的“独立”与今天我们所讲的“独立”不可能是一回事,他离不开明主,尽管他想像力极为丰富,作为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他不可能想到人间可以不要君主统治而实行民主宪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