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媒体与男性气质多样性的呈现
新媒体的出现,为男性气质多样性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展示机会。
主流社会的媒体一定像主流社会一样,试图强化理想的、支配的、阳刚的男性气质。即使打开一个与情色完全无关的页面,你也可能被突然跳出来的情色广告或情色游戏吓一跳。这些广告和游戏均选择性感的女性身体和挑逗男人的语汇,诱惑你注意,并且点击它们。这些说明,互联网中的主流力量同样假设了所有网民都是异性恋的男人,它的目标也是针对异性恋男人的。而且,这些男人都符合关于男性的传统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好色的,猎艳的,自制力差的。
这一方面伤害了那些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男人,让他们感到自卑,或者无处躲藏,安静地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也可能伤害符合这一标准的女性,让她们为自己对“女性气质”的背叛、对“男性气质”的靠拢而不安。
与此同时,所有鼓励阳刚男性气质的图片和文字都更易广泛流传,无论在论坛,还是在博客或微博上。这是互联网拥有话语权的一族所做的。
但新媒体不是只有拥有权力的人才可以发声,不可避免地,边缘的男性气质像社会中任何一种边缘的存在一样,在新媒体上获得了传达自己声音的机会。那些长期以来被压制的多样性的男性气质开始呈现,它们最初可能出现在社交空间,同类汇聚,逐渐形成互联网上的一种亚文化:非主流男性气质亚文化。
这,可能仅仅是由针对一些事件的不同声音开始。
2012年的海航劫机事件中,众男性旅客勇斗歹徒,据当事人回忆,起关键作用的是一声大喊:“是男人的都上!”这句大喊被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境中具有了唤发雄性荷尔蒙的作用,激发了男性的勇敢精神。如果在传统媒体中,对这一句大喊的评论可能停留在对英雄的赞誉上,最多说谁也不希望自己“不是一个男人”。但在新媒体时代,相关新闻后面的评论则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反思对这种极强的男性气质的张扬的。有网民便议论说,鼓励那些恐怖分子的,不也是这种“是男人的都上”背后的霸权主义男性气质吗?这种男性气质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演化成暴力。
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呈现,使得多元声音能够迅速突显。笔者在微博上讨论所在大学教学楼的一半男厕所应该改为女厕所,以解决女生如厕难的问题。后面跟的评论,有支持,有反对,有折衷。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不仅是不一样的性别态度,更是不一样的男性气质。如果是主流媒体,我们可能看不到这样的争议。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阅读这些不同的男性气质呈现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和我的看法不一样,于是,开始了解,甚至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男性气质实践。有一天,他也可能成为非主流男性气质的实践者。
在新媒体成为女权运动阵地的时候,男性参与也未缺席。2012-13年,无论是女权主义发起的“拍裸照,反家暴”运动,还是“我穿短裙,你不能扰”运动,都不缺少男性的身影。男人也“拍裸照,反家暴”,也有男人穿上短裙,照片上传微博,以显示自己对女权运动的支持。比较于现实中进行这种边缘男性气质与身体实践的呈现,在新媒体上,要相对容易一些,受到的打压也较易承受。这些男性气质多样性的实践,使得新媒体上的讨论溢出原本的议题,直接带动了对男性气质的思考。这种思考又转而促进男性气质多元性的呈现。
新媒体为非主流男性气质呈现与宣讲提供了舞台,这最终将促成一种非主流男性气质亚文化的形成,这种亚文化从互联网向现实社会扩展,也是必然的。于是,我们要感谢新媒体,推动了这个世界的男性气质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