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雪
近些年来,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就在前不久,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一名中学教师性侵多名未成年女学生,并致一名女学生怀孕。这些恶劣的案件严重地侵害了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也让当下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处于一种尴尬之境。鉴于此,一些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开展了有关这方面的努力,其中就包括百名女记者发起的“女童保护”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女童防范性侵。9月4日,“女童保护”在云南大理漾濞县双涧九年制学校开始讲授了“防性侵”的第一课。但很显然,这样的讲授对于解决未成年人性侵问题,只是杯水车薪,它还有待于全社会深刻地意识到性侵背后还牵涉到性别平等、性教育、性别权利等问题的解决。对此,南都记者专访了性教育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他同时也是“女童保护”的顾问专家。
性侵是缺少全面性教育的结果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为什么最近出现了这么多关注性侵犯的新闻?
方刚:其实这方面的新闻从来就没少过,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年都有,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只不过今年受到特别的关注。今年有所谓的海南校长性侵案,由那个案件开始,这个议题就被广泛关注了。
南都: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护幼女远离性侵害?
方刚:儿童性侵害不光指幼女,男童受性侵害的事件也非常多,今年就报出来几个,而且男童受性侵害之后的伤害和人生的影响,绝不亚于幼女。如果把性侵害仅定义成对女生的性侵害,那会是危险的。
接下来怎么保护他们的呢?我们身边有一个普遍流行的问题就是,我们就性侵来谈性侵。不是说不可以,但后果堪忧。我觉得性侵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孩子被性侵不是单纯缺乏防性侵的结果,而一定是缺少全面的性教育的结果。首先,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全面的性教育,而不仅止步于强调防性侵。如果我们只强调不要受性侵、不要被损害,有可能误导青少年对性的正确认知。比如,女孩子会对性产生诸如畏惧、厌恶等心理,对异性持有不可靠的偏见。因此,要还原和保持性的纯真面目,就要尽量规避性教育中的各种风险和性宣传中的污名信息。
其次,性教育一定要讲正面的性价值观,不要只突出负面因素。性是一件具有美好的、正面价值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讲性教育,只讲性侵教育,慢慢青少年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即性与侵害联系到一起。这是对性的妖魔化教育,会造成青少年对性感到恐惧和羞耻的后果。性教育应该有多元的、丰富的内容,是强调青少年自主权利的教育。
第三,启动性教育工作应“趁热打铁”。现在性侵新闻就像前几年的家暴的问题被重视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光重视不够,还要借着反侵犯的东风推动性教育,把性侵犯教育作为性教育中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促成性教育事业完善、成熟,那么功莫大焉。
中国性教育还处于“调情”阶段
南都:说到性教育的话题,您觉得中国性教育的问题阻碍在哪些方面?
方刚:首先,性教育推动起来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性本身是个价值观有冲突的东西。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城市里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家长,他已经认识到性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然而他们缺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性教育,才真正对孩子是有利的”这样一个认识。因为他们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性,对物理学、航空,这些谁也不敢轻易谈,但是谈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每个人都觉得有发言权。这样家长就容易把自己关于性教育的错误理念带给孩子。当然他们认为是对孩子有利的,但结果可能反而害了孩子。第二,即便我们有一些正确的性教育理念,有大量成功的性教育经验,但我们仍然会担心青少年是否真的能接受,他们是否真的认为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类似考虑反映到学校层面,学校认为性教育的工作“受累未必讨好”,况且跟学校的参评考级、升学率都没有关系。比如,一所学校不做性教育的话,该校有一个女孩子怀孕,那是她自己的事。若学校之前做过性教育,会有人把矛头指向学校性教育,认为是没有教好的后果。所以学校也不愿意做,家长又缺少专业的背景做,性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对于中国性教育的现状,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现在处于一个“调情”的阶段。我们很多人都大谈性教育的重要性,喊着要做,但就是不落实行动。虽然有一些老师已经在做性教育,但仍困难重重,如来自于家长的、社会观念的阻碍,这些性教育的“萌芽”随时可能夭折。
南都:在中国的学校里面,以后有没有可能把性教育真正带入课堂,而不是公益组织,或者研究人士给他们上课呢?
方刚: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在有的学校里面已经这样做了,有的学校开一门课就叫性教育,有的学校开不了这样的课,但通过别的课渗透性教育,可以说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性教育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讲课,可以用活动、游戏等方式。我们希望有专门的课程和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比如,以台湾为例,法律有规定,至少上6节课,台湾教育部门还有一个检查制度,检查有没有上满。所以我们也想促使大陆教育部门尽早把性教育课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南都:现在很多人关心性侵的事件,但透过性侵背后,如何对性侵的受害者进行心理疗救一直有一些欠缺,这方面的您有何意见?
方刚:我觉得这正是现在的媒体以及以往的报道中严重被忽视的问题。无论怎么预防性侵害,一定还会不断地有人受性侵。被性侵之后该怎么办?这才是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的性的理念可能有一些错误。比如在一些学校里面,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小学高年级的男生让一个低年级的女生脱裤子给他看,如果女生不脱裤子,就不让她回家。女生不得已脱了裤子。这时候家长得知了该怎么办?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做的就是带着女儿到学校去,要求开除这个男生,不开除就要求他们赔款。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就让女孩子待在家里,给教育部门写信投诉……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我觉得这样就是把女孩子给害了。处理态度带来的心理创伤比被高年级男孩强迫脱裤子伤害更大。
对于发生这类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第一,受害者永远不该被谴责也不要自咎。往往被性侵者会觉得自己有错,反思自己穿着是否太暴露、打扮是否过于漂亮等。无论你怎么样,就算穿透视装也没有错,这点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过度自责而恐惧焦虑。第二,削弱对后果的负面渲染。其实不是说你被性侵犯,被人看了、被人强奸了,你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你仍然是纯洁的。一定要让受侵者明白这件事情的后果根本没有那么严重。
性教育“赋权”比“禁止”更重要
南都:在中国,对于性的问题,一直是遮遮掩掩的,现在遇到了这样的各种性侵事件,很多人又似乎开始谈性色变,开始鼓励一种更为保守的性教育。对此,您有何看法?
方刚:我们要警惕,反性侵犯话语下的保护青少年,成为选择性的保护,即保护青少年的“纯真”。“不纯真”的青少年,有过性关系的青少年,已经是“坏的”青少年,所以受到处分,甚至开除学籍,以保护余下的那些“好的”青少年不受坏影响。这真的是保护青少年吗?要警惕旨在避免青少年受性侵犯的保护,演化成对他们情感和欲望的否定,演化为对他们在所有方面独立自主权的剥夺,其结果是他们永远长不大,能力欠缺。
以往,对于我们认为可能会伤害到青少年的情境和事物,我们通常采取避免让青少年接触到的手段,包括努力灭绝这些事物,比如扫黄打非、互联网管控。这样的管控一方面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另一方面可能让青少年生活于真空中,在受到性侵犯的时候,没有能力应对。不要以为上几堂对性侵犯说“不”的课就可以具备反性侵犯的能力了。能力的增加是一个系统工程,性教育是人格成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帮助青少年预防性侵犯,需要进行“赋权型性教育”,鼓励孩子自己成长、自己意识。赋权型性教育的核心是,给受教育者力量,让他们有能力、有权利来决定自己与性有关的事物,包括应对性侵犯的能力。与其告诉孩子这样不对,不如让他自己选择。赋权的前提是“有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赋权做不到的,禁止一定做不到。
在进行赋权型性教育时,必须贯穿社会性别理念。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三点:一是进行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性教育;二是在进行社会性别平等教育时注意重视男性参与教育;三是应进行性别多元的教育。性别气质的多元化以及对多元性别身份实践,社会身份性别实践等等都应该有一个充分包容的环境。
南都: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比如说国外在性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些案例或理念呢?
方刚:在国际性教育界,围绕性教育是存在不同理念的争论的,也是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基本上来看,有三种主要的性教育模式,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守贞教育,这种性教育模式的目标是要让青少年不发生性行为,至少不发生婚外的性行为,所有的性教育内容、方法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所以,在性教育的时候,几乎不去讲什么是性,也更不会去讲性的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他只讲性可能带来的伤害。守贞教育有很多负面的效果,第一,实际上性知识的欠缺,因为他完全不讲性知识,只讲避免,如果有了性就会怀孕、堕胎、艾滋病。第二,他实际上是一个性的污名化的教育,是性的羞耻的教育,甚至是关于性的恐惧的教育,这将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未来亲密关系的建立。第三,他是一个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教育,因为这里面明显有对女性的歧视。第四,这是一个严厉禁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使青少年不再信任家长、老师,他们可能仍然会去做,但是,与此同时,他不懂得如何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地去做。
另外两个性教育流派,一个是安全性教育,它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安全。还有一个是整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的目标是把性教育作为青少年人格成长当中的一个环节,它表面上是在谈性,实际上是在谈你的责任、安全,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它是一个人格成长重要的一环。它把性教育视作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整合型性教育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推崇的一种性教育模式。
我自己提出了赋权型性教育,其实是在整合型性教育模式之下的,赋权型是赋予青少年权利。我们说的赋权,就是要让青少年有能够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我们培养他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能力为什么说它非常重要?其实不仅仅在性教育领域重要,在性的领域可以有这样的能力,在其他的领域也会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实现了整合型性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性教育作为整个人格成长、人生成长、价值观成长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青少年成长,一句话落实在成长上。
很多国人对性教育的理解是非常狭窄的,以为就是教给你性知识,其实不然。这背后有两个重要的理念,一个是性别观念,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性别谈性,性别是基础;另一个就是人权的理念,包括权利、平等、尊严等。这两个理念在整体性教育当中非常重要,而且还会特别强调性的正面价值,肯定性是一件好事,是积极的,快乐的。整体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有能力做出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的行为选择。
(在采访的最后,方刚老师还特意交代,让我们公布一个由他们培训咨询师设立的性教育与辅导的公益咨询热线4000110391,以为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