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我的得奖感言(提前一天发布)
(2011-01-19 22:24: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志与公告 |
得奖感言
(于“第一届两岸征文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词)
方刚
首先感谢举办这次征文活动的《旺报》、凤凰网及其它媒体,使我有机会获得这个奖,有机会再一次站在台湾的土地上。
人与人之间深刻友谊的建立,通常会经历陌生、了解、理解、共情这样四个阶段。没有接触,就会互不了解,对对方有误解;有接触,才有了解;了解多了,才能够相互理解;而理解得更为深刻了,才会出现站在对方立场上想问题的共情。两岸多家媒体合作搞的这个征文,是促进两岸人民走向理解的很好的方法。我相信,有一天,两岸人民最终可以建立起普遍的共情。
这是我第四次到台湾,四次累计起来,我在台北这座城市一共生活过将近100天了。于是,台北就成为我在自己的家庭所在的城市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座城市了。我对它自然会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我自己是两岸交流的直接受益者。我在台湾出版过9本书,包括我的博士论文也是首先在台湾出版的。我还有3本书主要是关于台湾的。直到今天,我同台湾的学术界仍保持着密切交流,这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学术。
在北京,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凤凰网台湾频道的新闻。台湾的新闻比较好看。有时和台湾朋友聊台湾,他们会谦虚地说,我对台湾的某些了解不比他们差。这让我很得意。
《旺报》曾经发表过我的另一篇文章,谈大陆人的阿里山情结。那之后,我收到过两位台湾朋友写给我的信,他们都是阿里山人,向我介绍阿里山,寄阿里山的风光明信片给我,欢迎我再访阿里山。从中,我看到了人民内心的美,它比阿里山的林海更美。
有我这样关注台湾的大陆人,有那两位写信给我的阿里山人,我们对两岸人民的未来就充满信心。
我那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祖父,在他去世前,在台湾生活了整整50年。亲人被阻隔两地,音信断绝,那种痛苦的思念,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凭想象体味了。即使仅仅为了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也让我们一起更加千百倍地积极促进两岸的交流,更加千百倍地呵护、珍惜两岸的今天,更加千百倍地努力创造两岸更为和谐、美好的明天。
再次感谢主办单位。谢谢大家!
2011年1月21日于台北神旺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