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换偶”,更多是“共偶”
(2010-04-03 15:46: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术研究 |
“共偶”:一个新词的提出
(本段文字为方刚正写作的学术专著《共偶者:亲密关系研究》中一小节)
但是,经过对中国此一人群的调研后,我发现:从英文对这一词的使用,以及中国的现状看,“换偶”也是一个不适当的用法。即使我们可以将“偶”的理解可以扩展到除夫妻之外的所有稳定的、亲密的伴侣关系,如情人,但我们仍然无法去掉“换”这个字在中国语意中必须是各方均可以拿出东西来给对方使用的“交换”含义。也就是说,单男参与到一对夫妻或情侣中的性活动,因为单男本身没有带伴来,便不存在“换”,也就不是“换偶”。但却属于英文swinging所包含的内容。
在英文中使用swinging一词时,不仅包括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的“互换”,也还包括有单男、单女参加的3P或群P。甚至,还包括在配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一方单独出去同别人做。(Patti Thomas,1997:19-21)
所以,“换偶”的意思只同另一个形容此现象的英文短语mate swapping比较接近。
因此,我主张:将swinging译为“共偶”,也许更确切。即:与别人共同“使用”配偶或情人。“共偶”,对于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的“换偶”适用,同样也适用于单男、单女参与到其他夫妻或情侣的性活动中的情况,因为 “共偶”强调的是与人“共用”,而不是“交换”。另外,因为“共用”并不一定要“同时共做”,而是强调别人也可以和配偶或情侣做,所以“共偶”也可以用来形容在配偶知情同意情况下单独和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人,或其他配偶或情侣)的性关系。
我们这里研究的“共偶”,可以仅仅是一次性关系,也可以是多次的性关系。强调的是“共用”,而非长时期的“共有”。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共偶中的其它组合,远多于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交换”做爱的组合。
许多夫妻,也更愿意找一个单男来加入,而不是找一对夫妻加入。在心理体验方面,有时单男加入带来的刺激甚至会比另一对夫妻加入带来的刺激更强烈。
对于本研究而言,将“共偶”的多种可能组合纳入,更有助于进行差异性比较,所以,笔者在本研究中将使用“共偶”这一用辞。
在此,进一步对我的研究中“偶”的概念进行定义: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情侣,包括双方均未婚的情侣,或均已婚的外遇关系,或一方已婚另一方未婚的外遇关系;可以是异性恋的配偶或情侣,也可以是同性恋的情侣。同性恋情侣参与“共偶”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比较视角。在这里,“偶”强调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配偶,而是稳定的、亲密的情爱关系。至于个别找小姐搭伴去和其他伴侣发生性关系的,不属于我们定义的“共偶”。
当然,对于“稳定”与“亲密”的判定,也会存在差异。情爱关系维持多久算稳定,彼此感情多深刻才算“亲密”,确实是难以定义的。但同样因为“稳定”和“亲密”的程度存在差异,更为此项研究提供了丰富展开的空间。
(支持方刚此项研究,请写信到:fanggang@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