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报道评论 |
|
||
方刚 鼓励男性气概多元化
《南方都市报·深港周末》2008年5月10
|
方刚,社会学博士,执教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要从事男性气概研究与性研究,是中国内地男性气概研究与男性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出版相关的研究著作50部。
作为中国内地男性运动最活跃的倡导者,方刚丝毫不介意直言自己的先锋姿态,他称自己倡导的男性运动与男性研究,是内地男性性别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3月,方刚出版了一本名为《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的学术著作,此书系统阐述了男性运动理论体系,并且以本报举办的首届深圳先生竞选作为样本,剖析男性气概的多元流变。如果你对正在悄然上演的男性革命一无所知,如果你对男性运动产生疑惑和质疑,不妨翻阅这本“中国第一部本土男性研究著作”,方刚对记者表示,“除了学术著作之外,更是普通男性反思自身男性气概的重要参考书”!
关于男性运动男性要参与性别革命
深港周末:男性运动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否等同于男性解放?
方刚:我所谈的男性运动,是男人针对社会性别角色,推动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及男性处境的社会运动。男性运动有许多种,我主张的是男性觉悟和男性解放,并不一定也是别人认同的。传统的父权文化,不仅仅伤害女性,也伤害着男性,男性运动推动男性参与性别革命,我们要检讨父权文化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结构,从而支持女性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深港周末:在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仍未消灭殆尽,女性仍然受到父权压迫的今天,谈男性运动是否为时过早?
方刚:正因为女性仍然没有解放,才更需要男性起来反对父权,参与到女性的解放运动中来。只有两性携手反父权,才可能有女性的解放和男性的解放。如果男性拒绝觉悟和解放,女性解放是遥不可及的。女性解放和男性解放不是冲突的,恰恰是合作致力于同一个目标。
深港周末:对男性运动最大的质疑声音来自女性主义者,男性运动和女性运动真的是对立关系吗?
方刚:其实还来自于传统男人,他们的质疑更大。男性运动有许多种,有的和女性运动就是对立关系,而我主张的男性觉悟与女性解放运动不是对立的。我们要检省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迫害,参与促进女性的解放,同时也行动起来促进男性的解放,这并非对立关系。
关于香港男性我所倡导的男性运动是重要标志
深港周末:香港男性运动相比内地要成熟许多,有何突出的特点?
方刚:主要是社工组织在社工服务中兴起的,所以有依靠,有人员专做,所以能一直做下来。而且他们的意识也满强的,现在已经很不错了。
深港周末:香港男性被虐案件较内地常见,是否说明香港男性相比内地男性“弱势”?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什么?
方刚:因为许多年轻的内地女人嫁给了香港年长的、穷的男人,所以造成了这些女人后来虐待老了的、有病的、穷的男人。不说明香港男性弱势,只说明男性中有更弱势的阶级和人群。除了这些内地太太的家庭之外,香港男人受虐的情况并不多。
深港周末:中国内地的男性运动发展已行至何阶段,在你看来,最突出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方刚:我认为仍然是起步与萌芽阶段,没有什么突出性的事情。我认为,我所倡导的男性运动与男性研究,是重要的标志。
深港周末:如果模仿香港话剧《阴道独白》拍一部《阴茎独白》以宣传男性运动,你打算怎么拍?
方刚:《阴道独白》不是香港的,最早是美国女权主义者拍的,后来全世界都有拍自己的版本。我想主要是宣传我的男性觉悟二重性,这是我全部思想的根基。阴茎具有符号象征的意义,男人的许多思考、困惑、压力、解决。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仅是性关系,男人的生命各方面,都可以通过阴茎这个符号折射出来。我会通过男人的自白,来展示男人的内心,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突显和弘扬男性觉悟二重性。
关于深圳先生我们需要多元的男性选秀
深港周末:你将本报2006年举办的深圳先生大赛作为男性气概的分析样本,深圳男性气概是否因为其特有的城市气质而呈现对传统的反叛?呈现出什么样的流变?
方刚:只是一个选赛的观察,很难总结出深圳这个城市的男性气概变化。但我认为,男性气概是在文化和地域中建构的。深圳的文化更开明、多元,对各种异质的声音更宽容,所以这里的男性气概实践也就更加多元。我的另一项在深圳做的男公关研究就体现出这一点。同样,我接触深圳的一些易装恋朋友,他们弘扬的是另一种柔性的男性气概。他们说,可以在深圳公然地化妆,成群结队地上街、购物、吃饭,不会被歧视和干扰,甚至会有人为他们鼓掌。但同样的易装恋人群在北京就不敢这样示众。所以,深圳文化的开放、多元、宽容,非常有助于各种男性气概的实践,而这将促进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尊重。我们就是要鼓励一个男性气概多元的文化。
深港周末:男性选秀前两年被称为男色消费,现在几乎不提了,是否社会已经默认了男色消费的合理性?
方刚:这几年男性选秀比较少,影响小,所以关于它的争论也少。如果多了起来,影响大了,我相信仍然是非常有争论的。理由很简单,它挑战了传统的男性气概。至于男色消费,在当前这个主流的男权文化下,仍然是不被认可的,是受排斥的,当特别的相关事件发生时,还是会有争论的。我以为现在几乎不提了,是没有特别的新闻事件发生,并不等于公众在内心就认可了。但我们可以相信,这种认可的趋势是向前的,只不过没有这么快,会慢一些。在不同的地区,比如深圳,可能会认可的程度高一些。还是因为这里比较多元,传统的价值观势力并不根深蒂固,所以,大家对男色消费等等接受度比较大,在内地,应该远远不是。
深港周末:在女性的选秀中,不少“硬女人”的形象受到大众喜爱,而在男性选秀中,硬汉的形象却逐渐式微,男性运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方刚:这正说明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的解体。女人可以硬,男人也可以柔,说明了多元化的发展,也说明传统的硬汉般的支配性男性气概正在一点点解体。虽然在我看来,它仍然很强,但至少已经不再一统天下了。比较于男人的“中性”,女人的“中性”会被更多地宽容,因为女人的“中性”虽然挑战了女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但作为一个“被观赏”对象,还是可以被今天的文化容忍的。但男人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超越,挑战的是居主流地位的男性气概,被接受需要更长的时间。
深港周末:在消费时代中,我们需要怎样的男性选秀,需要在比赛中彰显和鼓励什么样的男性气概?
方刚:我认为对多元男性气概进行宽容,对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是媒体与社会应该鼓励的。所以,也许在男子选赛中,男性气概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指标。当然,这做起来比较困难。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