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子选美,挑战了什么?

(2006-06-08 18:12:41)
分类: 性别话题

       

       男子选美,挑战什么?

 

 

导语

  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深圳先生年度评选组委会,日前邀请北京的社会学者、男性研究专家方刚博士担任本次评选的“特邀观察员”。方刚博士长期从事两性关系的研究,近年更是致力于男性问题的探索,他将对本次评选活动进行全程观察与评析。方刚还将向进入前30强的深圳先生每人赠送一本由他与胡晓红教授共同主编、已于今年六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男性要解放》一书。

  日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对方刚博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深圳先生年度评选的“特邀观察员”,你的兴趣点主要在哪里?

方刚:深圳先生年度评选,我理解为一次“男子选美”。男子选美在国内外都是争论很大的事,它的背后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特别是关于性别的价值观。作为一名主要从事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我希望通过观察这次比赛,观察到当前中国社会对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态度。

 

 

记者:对“深圳先生年度评选”提出深圳先生需要具备五种气质:感召力、创造力、责任力、摩登力、包容力等,对此你有何看法?

方刚:作为一种追求的标准,是很好的。但是,理想不能变成对不符合这一理想的人群的贬损,如果那样,就会成为对大多数男性的压力,那显然不利于男性整体的生存状态。这也提醒我们,我们可以通过选美来提倡一种价值观,但不能把这种价值观变成压制不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的权力。这次我送给所有入围选手每人一册我主编的新书《男性要解放》,就是提倡多元的男性气质。

 

记者:你觉得深圳先生评选是不是对“传统男性气质”的挑战?

方刚:学术上讲的传统男性气质,是指支配性男性气质。如刚强、勇敢、成功、有力量,在男女关系中占上峰,在社会关系中居主导和支配地位。因为选美活动起源于对女性的选美,所以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男人将参与者(女性)作为观赏和挑选的对象,所以,通常来讲,男性选美本身便挑战了支配性男性气质。虽然具体到这次深圳先生年度评选,在五种气质等方面没有明显挑战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迹象,但进行比赛、选举这件事情本身,仍然对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具有挑战性。

 

记者:评委全部由女性来担任,并且是公开招募,组成100位女性评审团,对这种创新的评选方式,你有何看法?是否觉得这是对传统审美伦理与审美视角的颠覆?

方刚:主要由女性来作男子选赛的评委,再一次印证了,任何男性大赛,无论它的口号、宗旨、标准是什么,本质上仍然是一次性别行为,仍然是对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挑战。评委全是女人,说明我们的大赛组织者对这种性别行为的意义认识很清楚,而且不去掩盖它。这首先颠覆了由男人选择、评议女人这一父权文化下的社会性别模式。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审美视角的转移,但不能说是颠覆。至于是颠覆还是强化了传统的审美伦理,我以为要从比赛的结果中看。因为女人选男人,也同样可能捍卫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

 

记者:本次大赛强调男性的阳刚之气,从身体开始觉悟的思想回归,强调活力与智慧的现场闪烁,对此你有何看法?

方刚:我注意到几乎所有异性恋男人的选赛,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会强调“阳刚”。但男子选美活动真的能够捍卫阳刚吗?我有一些怀疑。让我们等比赛结果出来再下结论吧。捍卫阳刚其实就是在捍卫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它真是好的吗?它与男子选美挑战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实质是否冲突?我以为都可以到比赛结果中寻找答案。

 

 

记者:有人觉得这类比赛的兴起是女性消费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抬头的反映,你觉得呢?

方刚:选美肯定是消费主义下的产物,并且与消费主义相互呼应,无论选美女还是选美男。我只能说,男子选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女性地位的崛起。

 

记者:本次比赛还引用了摄影形象展进行公开拉票的形式,也就是将大幅的入围选手的特写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吸引市民和公众广泛参与,这似乎是对男性话语的一次放大,你觉得呢?

方刚:确实是放大男性话语。但从我的角度,我关心的是放大了什么样的男性话语,是积极进步、追求两性多元自由与和谐发展的,还是强调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与这个时代的自由多元发展趋势相对抗的?我们将恃目以待。

 

 

记者:有人觉得女性选美活动是对城市亚文化生态的丰富,而悄然兴起的男性选美试图从“边缘美学”来攻城略地成为消费社会的主流审美风尚和潮流,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方刚:我不认同。女性选美是男性将女性作为欣赏和挑选对象的一种性别行为,恰恰是最主流的社会性别文化的体现,而不是亚文化。而男性选美体现了什么,是继续攻固男性单一刻板模式,还是倡导多元文化与个性的自由发展?仍然需要观察。至于说到是消费社会的风尚,倒也比较帖切。

 

 

记者:此次比赛可能给你的研究,如男性学、男性审美、男性解放、男性运动、女性主义提供一个绝佳的具有现场感的现实文本?

方刚:对,肯定是这样的。如果能够看到每个评委是如何选出每个“深圳先生”的,如果能够看到每个先生是如何理解和追求他们心目中的男性气质的话,如果能够访谈每个评委和每个先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成长历程的话,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更大。

 

 

记者:嘉年华会派对式决赛场,“100个女人与20个男人的审美狂欢”,这完全打破了传统选美活动的评选形式,这似乎是审美活动从仪式化向生活化的一种转变,你觉得这可能会成为现代审美日常化生活化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吗?

方刚:我觉得对这种形式的作用可能夸张了。这种形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但我觉得它的意义也仅仅会停留在制造传媒亮点,与消费主义的商业意义上。而且,它提法中潜藏有诸多暖昧的表述,这些暖昧表述让我想到的仍然是消费主义与对社会性别传统模式的挑战。

 

 

记者:如果排除研究的角度,从一名普通男性的角度,对此次大赛你会怎么看?有什么趣味要求?

方刚:作为一个被社会性别理念充斥大脑的学者,我的全部兴趣都必定是基于我的学术思想的。不可能有超出这种思想的兴趣,因为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思想去“思想”。

 

记者:最后借用你提供给我们,希望在初赛时问选手的一些问题来听听你的看法

方刚:这些问题是提给参赛者的,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已经满脑子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我几乎没有办法回答这些问题。我只能把自己假想成一个参赛者,如果我在深圳,我也许会参赛。如果我参赛,我会这样回答这些问题。

 

记者:你认为男子选美是否不像男子汉了?是否影响阳刚之气?

方刚:我认为阳刚之气不是唯一美好的男性气质,我希望通过参加男子选美体现我非阳刚的美好的男子气质。

 

记者:你认为男子选美与女子选美有何不同?

方刚:观赏对象不同,男子选美是给女人观赏的。它挑战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这使男子选美具有颠覆性,有社会进步的意义。而女子选美是在捍卫传统的父权文化。

 

记者:你认为男人美与女人美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方刚:人类的文化将二者造出许多不同。其实这种不同是我希望打破的。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分男女。人类被分为男女两种,是人类犯的最大错误。

 

记者:你认为男人美必须是阳刚之气吗?

方刚:不是。

 

记者:阴柔男人是否也是一种美,为什么?

方刚: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都是美的,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不应该成为某种标准的牺牲品。也就是说,多元是美。阴柔同样也可以成为美。

 

?/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