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男人节专题:两岸三地的男人,谁更会做男人?(4)

(2006-04-08 15:35:32)

<評論個別城市>

1.      香港:香港被稱為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照理最接近西方文化,男性醒覺意識應該最強,可是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的男大學生在多個選題上的性別意識遠比台北遜色,有個別題目更反映傳統男性觀念,例如66.3%認為男人要比妻子有錢和地位(見附件十一),這男強女弱的婚姻匹配思想是導致現今男女婚姻比率失去平衡因素之一。現代自由文化應該讓男性從傳統狹隘觀念釋放出來,可是香港的男大學生仍受僵化的男性至上觀念所困,這種落於人後的性別醒覺意識,與香港的自由形象,絶不相配,令人難以接受。這亦反映男性在兩性平等觀念上,缺乏自我反省的認知,所以香港男大學生最不關注的是女性平等的意識(見附件十三);香港男大學生尚且保持這種保守的婚姻匹配觀念,其他階層的情況可能更甚。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兩性平等的進程。這情況反映香港兩性平等教育的嚴重缺乏,香港只有硬銷兩性平等的法例和政府宣傳片,但缺乏深化和影響深遠的性別教育;社會上也欠缺這方面的公開討論,以找出共識,兩性如何相處便沒有一套可以跟從或參考的準則。從移風易俗的策略考慮,香港應該盡速在中學推行潛移默化的性別教育,老師們在這課題上有所裝備,然後非正規化在課堂內開展性別觀念的培育,從而改進香港未來主人翁的性別角色文化。

 

2.      北京北京:在反思傳統的男性社會性別角色上,北京學生的著眼點似乎更強調對自身的關愛,以及對男性社會性別刻板模式損害男性自身利益的反思上,而缺少兩性和諧視角。如北京的大學生更關注健康,而不是家庭關係。他們較不關注“缺少關注女性平等的意識”,對男性從事傳統女性工作持負面評價強於臺北,等等。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受調查的北京男性大學生對傳統男性氣質的反思,對社會性別刻板模式的反思,是不徹底的,是非常有偏頗的。既只注意到了傳統社會性別模式對男人的傷害這一層,而沒有注意到,這種模式傷害著女性和男性雙方,更損害著兩性關係。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男性的自我關愛也不可能深入,比如北京受訪大學生在遇到內心衝突的時候傾向於自己消化。這一現狀提示我們,女性主義者在追求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應該對喚起男性參與更加重視,而男性運動過程中,我個人提出並一直強調男性覺悟及男性覺悟的二重性。

所謂男性覺悟,是男性自覺地認識到父權文化的存在傷害著女性和男性成熟的男性覺悟應該包括兩個屬性:

1,    男性覺悟到父權文化和體制對女性的傷害,進而幫助女性獲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間;

2,    男性覺悟到父權文化和體制對男性的傷害,進而行動起來反抗這些傷害。

在男性覺悟的過程中,缺少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是不完整的,都有可能走入偏途。只強調覺悟到父權文化對女人的傷害,便無法從男性的視角提供反對父權的動力;只覺悟到父權對男性的傷害,就無法真正認識到父權文化的本質,意識到女性是更深的受害者,從而難以建立兩性和諧。

 

3.      上海上海在幾個問卷題項裡,如“男人應該堅強,有苦忍著,有淚往肚子裏咽”、“ 男性當家庭主夫”、“ 男人的哪種成功較重要的家庭生活”等,都特別突顯了“上海小男人”自我否定的意圖,儘管受調學生應該來自五湖四海,但進入這個男性特質傾向溫和、細膩、以家庭爲重的環境氛圍中,日久多有被"滬化"的現象,只是一旦對外,則擔心遭人訕笑的壓力,會讓他們防衛性地更加“支援”男子氣概,並急忙與陰柔氣質劃清界限,這點在男性醒覺上提供了另個思考角度:現代男性氣質究當如何?實則上海男性由於地緣、歷史關係,造就出迥異於其他華人地區男性的性別特質,並始終成為一種貶意形象,意味著愛家顧家、尊重女性而且不暴力的男性特質,明顯可對家庭和諧與社會安全均有助益,卻沒有被社會廣爲認知和接納,反而大家是在個人修爲上如小氣、斤斤計較、瑣碎等細節方面看貶上海男人。故而引人深思的是,男性剛柔氣質和性別角色分工在未來發展趨向何去何從?女性作爲相應的性別對象,甚至無論在職場表現或社團角色超越男性者漸多的時候,還有否空間重新看待平等的真義,不再期待男人凡事應該強過女人?此外,社會也當正視以人(而非男女)為本的性別教育,回歸個人素養與魅力人格,則男性、女性就會懂得自我完善與尊重他人,自此,所謂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兩者間,只有互補而非相斥,則上海男人就不至於擺蕩在認知與行動的高反差中,惶惶然不知所措了。

 

4.      台北:從問卷結果顯示,84的男性認為男人的事業應該或一定要成功,76%認為男人最重要的是社會地位與家庭生活,以及近半數(46%)男性認為先生應該比妻子有錢,顯示台灣男性大學生較傾向中國士大夫既齊家又治國(事業)的傳統自我期許,不同的是,他們對事業的選擇比過去更有彈性(八成五的男性對當家庭主夫或從事女性工作並不排斥,甚至相當欣賞),看待兩性權力關係時也採取多元思考,他們承認做為男性的確享有特權,但並不將此特權單向度的認為一定是好或壞,同時他們在面對努力齊家治國時所需承受的痛苦壓力,更願意採取有利心理健康的處理方式,這多少反映出台灣近十數年來,大量性別與心理健康論述在媒體﹑學術研究及政府法律/政策大放光彩的結果,值得欣慰。

 

一個潛在的隱憂則是,台灣的成人世界近年來仍出現許多家庭暴力﹑性傷害及性別歧視的案例,甚至有些案例出現在政府作為上,這些來自成人的不良示範,會因為這些年輕男大學生逐漸踏入社會而慢慢改善?還是會逐漸污染影響了這些年輕男生既有的性別平權觀念,讓他們變得年紀越大就越遠離初衷?或許,兩個方向都有可能,端賴我們這些成年人是不是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典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