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报道评论 |
杀手不是别人,正是企业内部的不同级别的管理者自己。而本书的作者方刚也是这家企业的管理者之一,整本书,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跳出当年的是是非非,冷静地分析自己参与制造的一个企业的灭亡过程。
虽然市场上管理学的书已经很多了,但像本书这样,一个昔日的管理者讲述真实经历,自我分析管理失败经验的著作,尚未有闻。
本书分析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一年时间,作者任主管的公司某部门由创办到衰。又过了一年,2002年秋季,该公司撤销。
本书作者即为事件亲身经历人,现在大学执教管理学与心理学。本书为方刚根据当年的日记,以及回忆写成。作者当年还有记录梦境的习惯,这些保留下来的梦境同样为本书增色不少,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梦境揭示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潜意识。
方刚曾在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两个年级学生的课堂上详细讲述此实例,师生一起分析,解剖,从人力资源与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对具体事件,以及相关当事人进行详细分析。因为许多学生以往对作者的接触和了解,使得他们的深入更多了一层视角。进一步,本个案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也被请到课堂上,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与追问。师生们试图通过细细地解剖一支麻雀,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无论从管理学角度看,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都是一个难得的精彩实证个案。
将自己失败的管理经验拿出来与人分享,也许是需要格外的勇气的。方刚却说,当他决定在课堂上讲述管理失败经验时,他感到很兴奋。
“我并没有因为这失败而惭愧,它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能够与学生们分享我的经验,更令我感到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虽然这个案中曝露了我自己太多的缺点和不足:管理的,人际的,个性的……但是,我一向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有太多的弱点。能够坦然地直面自己的弱点和过失,一直是我引人为豪的品质。”
正是靠着这份坦荡,我们才得以如此真实、贴切地走进了这家公司的失败当中,得以窥见难得一见的管理细节,看到不同风格的管理者在其中的作为……
方刚说,本书无意褒奖或攻击任何一个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缺点的,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是无可挑剔的。作者首先便认为当年的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个案中,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的问题,这些人及问题独自存在于某个公司的时候,可能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命运,甚至会对公司有好的助益。但是,当这些人凑到一起,这些缺点与不足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公司的灭亡。
帮助管理者更深地理悟管理之道,帮助员工更生动地领会如何作一名称职的好员工,才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揭示的可能是一个过于极端的个案。但极端的个案,正有助于我们对管理之道有更清醒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