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性别话题 |
一位一米七0的女孩子谈了恋爱,成为馆内新闻。他们并肩走过的时候,所有人都
掉转目光看。坦白而言,我那时也觉得自己看到的画面极不和谐。从我记事起,走
在一起的一对男女便总是男高女矮的。于是便有预言出现,说这对恋人长不了。但
是,他们最终结婚了。
前倾。我当时觉得滑稽可笑,现在回忆起来则只有羞愧,至少在两性观念上我那时
仍是绝对的主流社会成员,根本没有想一想:为什么丈夫就应该比妻子高?
惯,我们称之为“般配”。
我年长四岁,这似乎是更大的不般配。有人并不避讳直接告诉我他们的预言:“你
和她成不了。”但事实是,到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已经结婚9年了。
但很可能他的心里也在嘲笑着我。
这便几乎是唯一的考虑。身高与年龄之外,学历、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等,同
样重要。而各项指标,一律是要求男“高”于女的。身材高、年龄大、学历高、家
庭背景优厚、职业优越、收入高......无论增加多少指标,这个倾斜的趋势是不变
的。如果发生“逆转”,那便一定是某一方有特殊的“缺欠”,如学历大本的女人
嫁给了学历大专的男人,则女方要么是相貌太次,要么便是家境过贫,“男高女低”
的总体态势其实并没有逆转。
高女低”的准则越无法动摇,我们便越不会对其加以怀疑。“般配准则”成为“公
理”的时候,女人的弱势地位已经被我们牢牢地钉在了思维里。没有人问一问:如
果我们不按这套般配标准选择配偶,是否真的会对爱情、婚姻、家庭、日常生活构
成影响。我身高一米八二,我的太太发现这身高最大的好处是向绳上晾衣服的时候
不需要借助晾衣杆儿。我已看过许多篇关于配偶中女比男大更为理想的“研究成果”
,(估且不说这一“成果”本身便是“般配法则”的产物,)婚配中年龄的顺差并
没有改变。而学历、收入等等,更是使男人通过社会地位、经济的优越而牢牢地控
制着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前一篇:幼年的游戏
后一篇:北京地铁,发现一个男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