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沪太路

(2007-11-11 11:05:41)
老沪太路,是闸北之北的一条逼仄的小路。路两侧的破败的老房中间,SMG技术中心是唯一一栋看着像样的楼。
2003年,第一财经日报筹备小组迁至老沪太路办公,我在那儿一住就是一年多。开始是做计划,后来就是等待报批,由于广电不能办报,筹备小组最后面临绝境。
直到SARS期间,有了南北三大传媒集团合作办报的契机。当年广州日报的张德安社长对项目极为支持;而北京青年报情况复杂一些,协议达成,源于张雅宾总编辑的推动。除了在场的,还有两位现在已经不在场:SMG前副总裁杨荇农和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助理沈峥嵘,合作成功少不了他们的穿针引线。
老沪太路,从八个人开始,到创刊前两个月猛增到三、四十号人。招聘、面试和录用工作都在老沪太路进行。每天都有新人进来,楼上楼下,看到的全是陌生面孔,枕戈待旦的气氛颇为紧张,也很兴奋。2004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有了四百多号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今年年初视觉中心刘竣的离开,当年筹备小组第一批成员,现在一个不剩地作了逃兵。他们是:王海威、田健东、胡锰、金学伟、刘竣、李翔、刘珍,当然还有本人。
变化太多,变化也太大,偶尔有人提及老沪太路,也已经恍若隔世。
也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谱写历史。SMG、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每一个都是大家伙,作为个体,在如此庞大的机器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的。
南方都市报的李多钰到上海一看,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后来她跑到北京,入了更深的侯门。

——写于《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三周年之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闷骚大师
后一篇:生命迹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