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晚饭再赴《夜宴》,难免胃有些撑。
冯氏在圈中,算是最会讲故事的,可还是在筹划前走神,想奥斯卡,一时想多了。
这是中国名导们的“奥斯卡综合症”。
和帕金森综合症一样,表现为“动作迟缓、肌肉僵直、间歇性面部震颤,以及表达上的语无伦次”。
要萨士比亚,要史诗,要刻意制造舞台感,都可以。
包括把《哈姆莱特》搬到语焉未详的五代十国说事,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移植。
但让人物对白忽中忽西,最后甚至大段模拟萨士比亚句式,就过了。
萨氏剧本用古英语写作,与现代英语已有距离。
所以冯氏横跨了古英语、现代英语、现代汉语,古汉语,四重阻拦。
克服了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非常的辛苦。
这辛苦也许给中国观众抖了包袱,但万一合了奥斯卡评委们的口味,国人又能拿我如何?
真是一次危险的赌博,窃为冯导捏把汗。
另:
关于太子的乐舞表演,按其面具风格和舞姿,怎么看都像日本的能乐。
中国自汉以来,无论是宫庭傩祭,还是民间百戏,乐舞中的面具多为天神或厉兽,用以驱鬼逐疫。同时在唐代,乐舞面具已基本消失,东传以后,反而在日本的《信本古乐图》里找得到痕迹。
联想到太子在吴越之地练舞,我判断五代十国时期的太子乐舞团成员,基本来自东瀛。
特别是:一旦投资人下了“《夜宴》要大力拓展日本市场”的死令,那么,冯导和太子商议之后,临时拼凑一支日本能乐团体也并非天方夜谭。
冯氏在圈中,算是最会讲故事的,可还是在筹划前走神,想奥斯卡,一时想多了。
这是中国名导们的“奥斯卡综合症”。
和帕金森综合症一样,表现为“动作迟缓、肌肉僵直、间歇性面部震颤,以及表达上的语无伦次”。
要萨士比亚,要史诗,要刻意制造舞台感,都可以。
包括把《哈姆莱特》搬到语焉未详的五代十国说事,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移植。
但让人物对白忽中忽西,最后甚至大段模拟萨士比亚句式,就过了。
萨氏剧本用古英语写作,与现代英语已有距离。
所以冯氏横跨了古英语、现代英语、现代汉语,古汉语,四重阻拦。
克服了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非常的辛苦。
这辛苦也许给中国观众抖了包袱,但万一合了奥斯卡评委们的口味,国人又能拿我如何?
真是一次危险的赌博,窃为冯导捏把汗。
另:
关于太子的乐舞表演,按其面具风格和舞姿,怎么看都像日本的能乐。
中国自汉以来,无论是宫庭傩祭,还是民间百戏,乐舞中的面具多为天神或厉兽,用以驱鬼逐疫。同时在唐代,乐舞面具已基本消失,东传以后,反而在日本的《信本古乐图》里找得到痕迹。
联想到太子在吴越之地练舞,我判断五代十国时期的太子乐舞团成员,基本来自东瀛。
特别是:一旦投资人下了“《夜宴》要大力拓展日本市场”的死令,那么,冯导和太子商议之后,临时拼凑一支日本能乐团体也并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