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北京,从达拉斯到伦敦,全球各大城市的著名ID,都在为我撰写书评。
这非止对我个人,而是诗歌的荣耀。诗歌的晨星,在残酷四月,突然出现,在某一个黎明,浮上一线清空。
天涯闲闲书话创始人,首任斑竹宋念申(即西西弗)同学,不远万里赐书评一篇,目的是“留一本书给我,钱我托人给”。
我说:“留你两本。卖你一本。另外一本,以赠伦敦美人。”
念申居然不以为意。答曰“好”。
什么叫做朋友?从这一问一答中,宋氏同学之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呼之欲出。
阅读天骄
宋念申(西西弗)
一个文学匮乏的年代,其标志往往不是文字过少,而是过多;生活不是被描述得更深刻,而是被遮蔽得更彻底。网络时代尤其如此,我们古老的文字被滥用,信息超载、意象突兀、逻辑复杂、语义含混……这时候,诗歌的意义才更显出可贵:以回归纯粹的语言,来昭示生活应有的涵义。当然,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做到这点。难点在于,如何既介入生活,又能够对它保持冷静的观察与关怀。
就诗论诗已经不属于年过三十的人了。现在谈论天骄,我不能忽略他的另一面,那个叫韩国强的上海报人。我常想天骄为什么能同时是一个媒体精英,又是一个相当纯粹的诗人。完整具备这两重身份的不多。比如,我就一直记不清黄灿然供职于哪家报社;再如,橡子同学的诗歌已少见,北青报则有一位叫蔡方华的名笔。有时候,天骄让我联想到英国人史蒂文生笔下的化身博士,不过角色变化在化身博士在那里是痛苦的,而在天骄,则显得理所当然,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他在网络上发表诗歌,也在网络上当媒体嘉宾;他领你去一个极小资的酒吧,又在那里谈上几个小时的发行与广告。可能这是一种禀赋,无法模仿或者习得。我这样理解:介入生活,让天骄有一种旁观、评论、解嘲它的资本。他的诗歌(以及别的文字),表面上时常显露睿智或机锋,背后的哲理则平实、真切、贴近,并不落入枯燥、呻吟,或无聊的抽象。驾御诗歌的能力,是和他驾御生活的能力相关的--驾御生活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积极地去做事情,揶揄但不逃避处身的荒谬。天骄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诗歌的理想主义和生活的现实态度,并不矛盾,可相辅相成。
因此,相比于复旦时代的早期诗歌,我更喜欢他触网后的那些新作。他那时对生活的叙述和思考,更诚实老练,稳重而不露声色,也更令人信服。读《站在打浦路上等波子》,《车过安亭》,《总有一种生活让我们心如止水》这样的作品,舒缓的叙述中,有一种经验性的东西被不止一次地轻轻触动,这种美感不属于技巧,而是生活体验的叠加和积累。《去年在马里昂巴》在技巧上虽臻完善,但却不具备上述的作品的成熟和自然。
另一方面,生活没有磨平虔诚。这一点表现在,天骄对语言保持着宗教式的执着,每写一句话,似乎都像是“泰初有言”。但诗歌不是谶语,它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感。最初接触天骄诗歌,打动我的是节奏。我那时正在写一些跟音乐有关的东西,他企图拉我下水,说跟诗歌最接近的艺术并非小说或散文,而是音乐。这一点上我们相当一致。除了对语言节拍和韵律的重视,诗歌的节奏还应该包括意象的叠加、反复和循环,叙述的延迟、急促和停顿。天骄的一些段落让人直接想到音乐的套路,比如《温泉旅馆》和《一个人老了》。我不同意节奏仅仅是形式或技巧,从某种角度说,语言的节奏就是诗歌本身,诗歌的形式决定诗歌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想不必多说,阅读这本书里的诗作,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天骄近20年的诗歌历程,就这样“刹那静止”在一本薄册之中,我相信可以阅读的内容绝不只是诗歌本身。它其实已经是历史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里面记录了一个诗人的学习和漫游时代,也记录了在一个文学微暗的时空里,诗的坚守。
2006-04-08 伦敦
这非止对我个人,而是诗歌的荣耀。诗歌的晨星,在残酷四月,突然出现,在某一个黎明,浮上一线清空。
天涯闲闲书话创始人,首任斑竹宋念申(即西西弗)同学,不远万里赐书评一篇,目的是“留一本书给我,钱我托人给”。
我说:“留你两本。卖你一本。另外一本,以赠伦敦美人。”
念申居然不以为意。答曰“好”。
什么叫做朋友?从这一问一答中,宋氏同学之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呼之欲出。
阅读天骄
宋念申(西西弗)
一个文学匮乏的年代,其标志往往不是文字过少,而是过多;生活不是被描述得更深刻,而是被遮蔽得更彻底。网络时代尤其如此,我们古老的文字被滥用,信息超载、意象突兀、逻辑复杂、语义含混……这时候,诗歌的意义才更显出可贵:以回归纯粹的语言,来昭示生活应有的涵义。当然,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做到这点。难点在于,如何既介入生活,又能够对它保持冷静的观察与关怀。
就诗论诗已经不属于年过三十的人了。现在谈论天骄,我不能忽略他的另一面,那个叫韩国强的上海报人。我常想天骄为什么能同时是一个媒体精英,又是一个相当纯粹的诗人。完整具备这两重身份的不多。比如,我就一直记不清黄灿然供职于哪家报社;再如,橡子同学的诗歌已少见,北青报则有一位叫蔡方华的名笔。有时候,天骄让我联想到英国人史蒂文生笔下的化身博士,不过角色变化在化身博士在那里是痛苦的,而在天骄,则显得理所当然,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他在网络上发表诗歌,也在网络上当媒体嘉宾;他领你去一个极小资的酒吧,又在那里谈上几个小时的发行与广告。可能这是一种禀赋,无法模仿或者习得。我这样理解:介入生活,让天骄有一种旁观、评论、解嘲它的资本。他的诗歌(以及别的文字),表面上时常显露睿智或机锋,背后的哲理则平实、真切、贴近,并不落入枯燥、呻吟,或无聊的抽象。驾御诗歌的能力,是和他驾御生活的能力相关的--驾御生活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积极地去做事情,揶揄但不逃避处身的荒谬。天骄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诗歌的理想主义和生活的现实态度,并不矛盾,可相辅相成。
因此,相比于复旦时代的早期诗歌,我更喜欢他触网后的那些新作。他那时对生活的叙述和思考,更诚实老练,稳重而不露声色,也更令人信服。读《站在打浦路上等波子》,《车过安亭》,《总有一种生活让我们心如止水》这样的作品,舒缓的叙述中,有一种经验性的东西被不止一次地轻轻触动,这种美感不属于技巧,而是生活体验的叠加和积累。《去年在马里昂巴》在技巧上虽臻完善,但却不具备上述的作品的成熟和自然。
另一方面,生活没有磨平虔诚。这一点表现在,天骄对语言保持着宗教式的执着,每写一句话,似乎都像是“泰初有言”。但诗歌不是谶语,它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感。最初接触天骄诗歌,打动我的是节奏。我那时正在写一些跟音乐有关的东西,他企图拉我下水,说跟诗歌最接近的艺术并非小说或散文,而是音乐。这一点上我们相当一致。除了对语言节拍和韵律的重视,诗歌的节奏还应该包括意象的叠加、反复和循环,叙述的延迟、急促和停顿。天骄的一些段落让人直接想到音乐的套路,比如《温泉旅馆》和《一个人老了》。我不同意节奏仅仅是形式或技巧,从某种角度说,语言的节奏就是诗歌本身,诗歌的形式决定诗歌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想不必多说,阅读这本书里的诗作,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天骄近20年的诗歌历程,就这样“刹那静止”在一本薄册之中,我相信可以阅读的内容绝不只是诗歌本身。它其实已经是历史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里面记录了一个诗人的学习和漫游时代,也记录了在一个文学微暗的时空里,诗的坚守。
2006-04-08 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