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作,或者出版成书,感觉如“用双手抚摸我们实在的或潜在的骨灰盒”。布罗茨基这么形容:通常是,作者本人早已变成了一抔尘土,书籍还披着尘土站在书架上。
确实,它们代表着作者本人,在死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能继续发言。较之于作者本人,书籍占据着较小的物理空间,而且可以大量复制,寿同天地。在各种空间和时间,这些书籍,无论烂书还是好书,都是在直接代表你,向各色人等说话。
读者习惯于把书籍视为知识。而你,一个写作者,也可能反过来被读者诱导,使自己隐身于知识背后,那么,这写作的意义,与你实在关系不大。如果你不太在意名声,可以贡献出来的,应该是不加掩饰的灵魂。这时候,你将不代表知识,只代表你自己。你是你的文字的真实灵魂和上帝。
若干年后,出于绿色考量,纸片终将消失,书籍都被数码化,压缩于机器。这时候,写作的仪式感也将随着纸片的消失而消失。因为书籍将失去了实在的物理形式,只是流蹿于网络的信息片段,如同你的DNA片段。
如同现在的博客,我们使用全拼或五笔,拼命地,输入我们的DNA片段,企图在网络上,拼凑自己的另一个人形。瞧,大家正在这么干。
确实,它们代表着作者本人,在死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能继续发言。较之于作者本人,书籍占据着较小的物理空间,而且可以大量复制,寿同天地。在各种空间和时间,这些书籍,无论烂书还是好书,都是在直接代表你,向各色人等说话。
读者习惯于把书籍视为知识。而你,一个写作者,也可能反过来被读者诱导,使自己隐身于知识背后,那么,这写作的意义,与你实在关系不大。如果你不太在意名声,可以贡献出来的,应该是不加掩饰的灵魂。这时候,你将不代表知识,只代表你自己。你是你的文字的真实灵魂和上帝。
若干年后,出于绿色考量,纸片终将消失,书籍都被数码化,压缩于机器。这时候,写作的仪式感也将随着纸片的消失而消失。因为书籍将失去了实在的物理形式,只是流蹿于网络的信息片段,如同你的DNA片段。
如同现在的博客,我们使用全拼或五笔,拼命地,输入我们的DNA片段,企图在网络上,拼凑自己的另一个人形。瞧,大家正在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