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
(2009-02-16 03:10:14)
标签:
阿莱影评杂谈 |
分类: 颤栗·穿过骨头抚摸你 |
最近益发懒了,观望的时候永远比说的时候要多,老是不太有说话的兴趣似的,但过得还好,户主在遥远的边防小镇,每天只有一趟车从那里经过,据说是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打电话过去,他说他正在雪地里走……这个气温还要在雪地里走?不明白。从没经历过那样的寒冷,想都不敢想,得穿多少衣服才能保暖?偏生离家的时候手套也忘带了,就放在门口玄关的柜子上,让人又凭空多了一份牵挂。
本来是想说电影的,这一说又扯远了。
我这个毫无章法的毛病,也罢,一部一部来:
《梅兰芳》:
没话说。不是好得没话说那种,也不是坏得没话说,而是中规中矩的没话说。章子怡的戏,还是演员大过角色,这不好,让人看着不过瘾,我又不是她的粉丝。
王学圻的好就不说了,都摆那儿了。
孙红雷的弄巧成拙让人看着难受,演到最后连站着的地方都没了,好多余哦。
其实最想八卦的还是梅孟恋,我倒觉得,孟绝对是真心爱恋过梅的,至于梅,当真是谁也没爱过。他这辈子,真的是浑然为戏而生,只在戏里动真格的,戏外的鲜活日子,对梅来说反倒像是假的,不值得作一把真。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红楼梦》里形容宝钗的那句话: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用来比喻生活中的梅兰芳,简直是再贴切不过。
孟小冬也罢福芝芳也罢,争了半天在他心里其实并无分别,梅就是这样一个怎么着都行的男人,包括对下人,也同样是怎么着都行。
他真的是因谦和而软弱吗?他不过是离大家都远罢了。
当然我是说心啊。
他的心在戏里呢,梅兰芳又是谁呢?梅兰芳对梅兰芳都尚且不识?又况乎他人?
这才是真的戏痴,但凡我们看到一个人眼中所流露出的恬淡宁静、平和宽容,不过是因为此人“身在、心远”的缘故。
对一个彻头彻尾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怎么可以用厨房里庖丁解牛的那把刀去解构之呢?所以影片中所展现出的烟火人生,是导演的,是后人的,是戏迷的。却唯独不是梅兰芳的。大家不过是借着他的名字丢一根火柴、凑一个热闹罢了。
梅的传记,说穿了,也不过就是“梅、兰、芳”这三个字。真真是人如其名,恰如其分。从头到尾,皆完整、美好而清净。
《朗读者》:
拍给那些先入为主的看了书,然后再来靠着电影来一把补遗的人们。
我亦是其中一位。
说好了不从电影里寻找书中的影子,结果还是找了。情结嘛。
两大主演根本不用飙戏,仅仅是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演职员表里,已足够让人激动。那可是拉尔夫·费因斯和凯特·温丝莱特啊,好的作品就是一个埋种子的过程,时间越长,种子就进入得越深。可惜的是他们的对手戏不多,温丝莱特在这里脸型瘦削,比我想像的汉娜要坚硬得多,拉尔夫·费因斯还是一如既往、不留余地、摄人魂魄的帅,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何其惊艳?成年后的米夏在清晨的书房里冲一杯咖啡,光着身子的女人在他面前轻盈闪过,他何其礼节?何其绅士?他给了她夜,给了温存,就是不给她心。他的心早在许多年前就遗失了。即使是那个人重现,也不能使他把当年的心找回。这才是真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时间的沧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年轻米夏的表现。他和温丝莱特的对手戏实在太好看了,尤其是他,温丝莱特在最初的表演中有一种停顿的木讷,配着男孩儿活灵活现的惴惴不安、那种激动与尝试、那些使人心悸的红帘子下的缠绵……他表现得是多么好啊。眼神里全都是任性、做主以及追随,哪一个派得上用场就用哪个。
在温丝莱特面前,他始终都有一种“小男生,大男人”的情绪在,非常可爱,亦是非常性感。差一点就把长大后的米夏,给比下去了。法庭上的那一节,使人那么真切地看到了爱情。爱情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实体,坐在听众席上的那个失态万分而又痛苦万状的男孩,就是爱情的代言人。有了这样一个结果,审判席上的汉娜,真的是可以去死了。其实后面的那些年,有没有也都不再重要了,他爱她,真真切切,连时间和恨都不能让爱消退,作为一个女人,已经足够了,死不死,都不重要了。
《仙境之桥》:
外国的童话其实全都是写给成人看的。
与其叫儿童片,不如叫“遗失的童年”更恰如其分。
好比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那里面的寓意,指桑骂槐,指东打西,原本深着呢。怎么说怎么有。
还是那句话,用一些浅显的故事表达一些深刻的道理,可不是逮谁谁都能行的。
《小王子》看着简单吧,写一个试试,还真写不出来。
世界上最高深的作品莫过于童话。
文学、哲学、美、人伦……全都在里面了。
真正好的童话,不仅陪人长大,而且陪人老去。
阿甘的《高兴》:
看完后,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指的是编导,“不高兴”指的是观众。
看得人好想逃啊,逃对不起自己买的这张票,不逃又对不起自己。
你说这事闹的。
宁浩的《疯狂的赛车》:
黄渤不赖,可是在这里不如那两个倍儿有道义和责任感的贼好玩儿。感觉黄渤在这里起到的就是一根绳的作用,好利用他把那些七七八八的情节串到一起。宁浩真的挺让人刮目相看的,这家伙怎么这么知道自己要什么呢?扔出去这么多只靴子居然一个个又全都给接住了。还是要说,那两个贼太好玩儿了,尤其那个老是喊着“姐夫、姐夫”的瘦贼,老担心自己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我后来在办公室里把“吃骨灰”那一节讲给王小柔和老白她们听,把王小柔给乐的。
刘伟强的《游龙戏凤》:
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和一群会演故事的演员,把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至少在电影院的那一个半小时里,我除了吃爆米花,剩下的就是跟着镜头跑。
舒淇照例很好看,包括她的杀死人不偿命的性感。也可能这是只有女人才会认可的性感,反正我看得好动心啊。
回过头检讨,我还是好色,总是肤浅地喜欢漂亮男人和漂亮女人。
大概因为自己不漂亮吧,所以才会贪恋别人的美。
冯氏的《非诚勿扰》:
还成吧,不好也不赖,保持着冯氏电影一贯的气势和水平,个人认为在《游龙戏凤》之下。
万幸的是葛优真是了解冯小刚,那个什么破终端机的环节其实挺多余的,而且演起来也费事儿,但葛优愣是把它给撑下来了。如果换作别人,怕是不能骚到痒处。
客观地说,这不是一部时刻把观众摆在第一位的作品,导演冯小刚在很多环节的设置上都有点儿自说自话,让身为主角的葛优如坠云里雾里,不知身在何处……舒淇正如剧中的笑笑,对葛优一点都不来电,倒是葛优对笑笑很来电,真的很神吧,他和吴倩莲、和徐帆、和刘蓓配戏的时候就没给我这种感觉,直觉告诉我葛优对舒淇很动心。好在葛优对谁动心都没关系,他的长相就是最好的保险。一段电影,看出一段八卦来,也算是歪打正着。
另外,我喜欢冯小刚镜头下的北京。
那是一种多么势利的繁华啊。
本来是想说电影的,这一说又扯远了。
我这个毫无章法的毛病,也罢,一部一部来:
《梅兰芳》:
没话说。不是好得没话说那种,也不是坏得没话说,而是中规中矩的没话说。章子怡的戏,还是演员大过角色,这不好,让人看着不过瘾,我又不是她的粉丝。
王学圻的好就不说了,都摆那儿了。
孙红雷的弄巧成拙让人看着难受,演到最后连站着的地方都没了,好多余哦。
其实最想八卦的还是梅孟恋,我倒觉得,孟绝对是真心爱恋过梅的,至于梅,当真是谁也没爱过。他这辈子,真的是浑然为戏而生,只在戏里动真格的,戏外的鲜活日子,对梅来说反倒像是假的,不值得作一把真。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红楼梦》里形容宝钗的那句话: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用来比喻生活中的梅兰芳,简直是再贴切不过。
孟小冬也罢福芝芳也罢,争了半天在他心里其实并无分别,梅就是这样一个怎么着都行的男人,包括对下人,也同样是怎么着都行。
他真的是因谦和而软弱吗?他不过是离大家都远罢了。
当然我是说心啊。
他的心在戏里呢,梅兰芳又是谁呢?梅兰芳对梅兰芳都尚且不识?又况乎他人?
这才是真的戏痴,但凡我们看到一个人眼中所流露出的恬淡宁静、平和宽容,不过是因为此人“身在、心远”的缘故。
对一个彻头彻尾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怎么可以用厨房里庖丁解牛的那把刀去解构之呢?所以影片中所展现出的烟火人生,是导演的,是后人的,是戏迷的。却唯独不是梅兰芳的。大家不过是借着他的名字丢一根火柴、凑一个热闹罢了。
梅的传记,说穿了,也不过就是“梅、兰、芳”这三个字。真真是人如其名,恰如其分。从头到尾,皆完整、美好而清净。
《朗读者》:
拍给那些先入为主的看了书,然后再来靠着电影来一把补遗的人们。
我亦是其中一位。
说好了不从电影里寻找书中的影子,结果还是找了。情结嘛。
两大主演根本不用飙戏,仅仅是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演职员表里,已足够让人激动。那可是拉尔夫·费因斯和凯特·温丝莱特啊,好的作品就是一个埋种子的过程,时间越长,种子就进入得越深。可惜的是他们的对手戏不多,温丝莱特在这里脸型瘦削,比我想像的汉娜要坚硬得多,拉尔夫·费因斯还是一如既往、不留余地、摄人魂魄的帅,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何其惊艳?成年后的米夏在清晨的书房里冲一杯咖啡,光着身子的女人在他面前轻盈闪过,他何其礼节?何其绅士?他给了她夜,给了温存,就是不给她心。他的心早在许多年前就遗失了。即使是那个人重现,也不能使他把当年的心找回。这才是真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时间的沧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年轻米夏的表现。他和温丝莱特的对手戏实在太好看了,尤其是他,温丝莱特在最初的表演中有一种停顿的木讷,配着男孩儿活灵活现的惴惴不安、那种激动与尝试、那些使人心悸的红帘子下的缠绵……他表现得是多么好啊。眼神里全都是任性、做主以及追随,哪一个派得上用场就用哪个。
在温丝莱特面前,他始终都有一种“小男生,大男人”的情绪在,非常可爱,亦是非常性感。差一点就把长大后的米夏,给比下去了。法庭上的那一节,使人那么真切地看到了爱情。爱情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实体,坐在听众席上的那个失态万分而又痛苦万状的男孩,就是爱情的代言人。有了这样一个结果,审判席上的汉娜,真的是可以去死了。其实后面的那些年,有没有也都不再重要了,他爱她,真真切切,连时间和恨都不能让爱消退,作为一个女人,已经足够了,死不死,都不重要了。
《仙境之桥》:
外国的童话其实全都是写给成人看的。
与其叫儿童片,不如叫“遗失的童年”更恰如其分。
好比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那里面的寓意,指桑骂槐,指东打西,原本深着呢。怎么说怎么有。
还是那句话,用一些浅显的故事表达一些深刻的道理,可不是逮谁谁都能行的。
《小王子》看着简单吧,写一个试试,还真写不出来。
世界上最高深的作品莫过于童话。
文学、哲学、美、人伦……全都在里面了。
真正好的童话,不仅陪人长大,而且陪人老去。
阿甘的《高兴》:
看完后,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指的是编导,“不高兴”指的是观众。
看得人好想逃啊,逃对不起自己买的这张票,不逃又对不起自己。
你说这事闹的。
宁浩的《疯狂的赛车》:
黄渤不赖,可是在这里不如那两个倍儿有道义和责任感的贼好玩儿。感觉黄渤在这里起到的就是一根绳的作用,好利用他把那些七七八八的情节串到一起。宁浩真的挺让人刮目相看的,这家伙怎么这么知道自己要什么呢?扔出去这么多只靴子居然一个个又全都给接住了。还是要说,那两个贼太好玩儿了,尤其那个老是喊着“姐夫、姐夫”的瘦贼,老担心自己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我后来在办公室里把“吃骨灰”那一节讲给王小柔和老白她们听,把王小柔给乐的。
刘伟强的《游龙戏凤》:
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和一群会演故事的演员,把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至少在电影院的那一个半小时里,我除了吃爆米花,剩下的就是跟着镜头跑。
舒淇照例很好看,包括她的杀死人不偿命的性感。也可能这是只有女人才会认可的性感,反正我看得好动心啊。
回过头检讨,我还是好色,总是肤浅地喜欢漂亮男人和漂亮女人。
大概因为自己不漂亮吧,所以才会贪恋别人的美。
冯氏的《非诚勿扰》:
还成吧,不好也不赖,保持着冯氏电影一贯的气势和水平,个人认为在《游龙戏凤》之下。
万幸的是葛优真是了解冯小刚,那个什么破终端机的环节其实挺多余的,而且演起来也费事儿,但葛优愣是把它给撑下来了。如果换作别人,怕是不能骚到痒处。
客观地说,这不是一部时刻把观众摆在第一位的作品,导演冯小刚在很多环节的设置上都有点儿自说自话,让身为主角的葛优如坠云里雾里,不知身在何处……舒淇正如剧中的笑笑,对葛优一点都不来电,倒是葛优对笑笑很来电,真的很神吧,他和吴倩莲、和徐帆、和刘蓓配戏的时候就没给我这种感觉,直觉告诉我葛优对舒淇很动心。好在葛优对谁动心都没关系,他的长相就是最好的保险。一段电影,看出一段八卦来,也算是歪打正着。
另外,我喜欢冯小刚镜头下的北京。
那是一种多么势利的繁华啊。
前一篇:·“物美价廉”与“买一赠一”·
后一篇:·相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