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春宴》,谈安妮

(2011-08-09 15:33:58)
标签:

杂谈

(按:本文根据8月6日《新京报》采访,由路金波本人校对成稿,存档于此。)

 

专访路金波 写《春宴》的安妮

“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依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安妮宝贝《春宴》

2011年夏天,写作者安妮宝贝带来她的新作《春宴》,用一场春天的宴席,来探讨现代人面临情欲之困的种种挣扎与搏斗。这是继长篇小说《莲花》之后又一部变化之作。

一个以特立独行而常年居于畅销书榜单的作家。十年历练,从互联网黑暗角落自怜自艾的异质花朵,到直面内心世界的行走跋涉者,再到外在世界情欲挣扎的冷眼旁观者。安妮宝贝的改变从她一贯的坚持中来。

基于女性写作者的敏感与对情爱题材的天然兴趣,她的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她的爱情观,贯穿十年写作,也流传甚广。而境界的跨越和生命的成长本身不仅限于此,为此,新京报采访了万榕书业总裁路金波,他以友人兼出版商的身份,从安妮的十年创作回顾了一个写作者的成长。

 

谈生活 坚持了她最自然的方式

新京报:你认识她很早,1999年她出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路金波:当时的互联网写作群体中,大多都是热热闹闹的IT青年,很少有这么一个文字风格清冷的古墓派。传统作家和文青,没有像她这么写字的,用句号,省略主语。味道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像一股清新的空气。

 

新京报:也有评论批评这种文字是小资和矫情的代表。

路金波:她从来都是不合群的,即便成为中国第一畅销书作家,卖的书比韩寒郭敬明都多,仍然是小众的。不喜欢她的人从来不看,也没什么好印象。和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她就是不合群,不易被人理解。但是,她在过去十年没有任何表演成分,非常坚定。出道以来,风格和故事都在改变,但都坚持了她最自然的方式,包括她的不露面、不宣传、不受舆论影响。

 

谈写作 文字之美与走在时代前面

新京报:一个脱离世俗,不大合群的人,怎么成为第一畅销书作家,身上的畅销元素是什么?

路金波:她对中文非常有贡献,在文学史上会留下位置的。因为她的文字非常美。我看小说第一讲究故事好,什么味道与故事,是好人还是坏人;第二讲究文字美。安妮当红的首要原因就是文字。即使她写一堆人一起吃饭,她的排列组合都是更安静,更冷的。就像画家用的颜色,别人以前都是拿红黄蓝画的,只有她用青、紫。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鸦片一样。第二大原因,是她独特的生活方式,从早期的互联网黑暗里的花朵,写异质的感情;到莲花,素年锦时,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再到春宴,她投入了他人的世界。这是三个阶段。

 

新京报:安妮近几年的作品也很挑读者,有些句子比较艰深,不是人人能读懂,尤其现在微博泛滥,大家都是浅阅读,她为什么能保持畅销?

路金波:因为安妮走在她的读者前面,总数有千百万人,过去十二年一直追随她的这批读者。在他们还不怎么上网的时候,安妮提供的是小资的方式。等大家都喝上了星巴克,逛宜家,看伊朗电影,听爱尔兰音乐,小资成了符号,安妮又放弃了这些符号的东西,开始写《莲花》和《素年锦时》,关注人的内心简单的东西,像《素年锦时》的田园生活,《莲花》少年成长隐秘的历史。到了春宴,俗世的大部分人都被自己情感或欲望困惑着。她冲击了这个话题,看这几个人物如何为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搏斗,在生活里败下阵来。在过去十几年,她一直跑在时代前面,大家很土的时候,她小资;大家都热闹的时候,她简单;大家很迷茫的时候,她冷静而坚定地指出迷茫的本质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她一直在观察生活,引领时尚。

 

谈转变 从小我境界到他人世界

新京报:过去她写了很多个人的故事,而春宴,她把自己对他人世界的观察写进来了?

路金波:这本书里有一个男人叫许清池,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有几个情人。以前的安妮无法成功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以前《告别薇安》《彼岸花》中,她的人物不管男女都是一个样子,而且有她自己的影子。这次信得和庆长两个人物,都是独立的人,不是安妮的影子,那些配角许清池、FIONA都被成功塑造了。她不通过戏剧冲突,而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她走入了他人的世界,探讨情欲和感情和人的关系。这是巨大进步。

 

新京报:那你个人最喜欢安妮的哪部作品?

路金波:头和尾,《七月与安生》、《告别薇安》和《春宴》。春宴是很好的作品,以前我担心她写不了这么大的复杂的东西。而且她更冷静了,能放下自我。只要她能忘掉安妮宝贝自己,去写别人,就能写得大起来。还能保持细节的美,这是我最喜欢的。

 

新京报:普遍还是认为2006年的莲花是安妮创作的高峰和转折。

路金波:《莲花》境界再大还是写自己,春宴是写别人。这是跨出自我世界的第一步。一个作家总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气的,他一旦走入了别人的世界,就不会迷恋小我了——我的困惑,我的爱情。“我”很难被跨越。比如说我的好朋友冯唐,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他绕不过小我,因为他太有才,太完美,太爱自己。以至于看完他的书,读者都在夸冯唐,而不是夸他书里的人物。

 

 

谈成长 而立之后开始理解外部世界

新京报:这和她个人后来结婚生女有没有关系。生活境遇变好,到没有生计之忧的时候,人就会向更高的境界去探索和追求。

路金波:每个人都有一个获得自由的过程,自由和秩序是一回事。写莲花的时候她的人生已经自由了,自由才会自信,才会自省,所以开始更多了解自己。莲花开始放弃以前那些符号化的东西,开始回归心灵世界,回归少年时候的成长。这是30岁之后人会做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就是年龄到了,一切很自然。

 

新京报:你看到了她的成长?是否因为你们有些共同之处。

路金波: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人,我们认识很久,从网友开始,榕树下当过同事,朝夕相处,气息不通。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唯一共同之处,就是认为写作应该解决某些问题,解决人与时代的关系。人在20多岁的时候,写作是个孤零零的东西,那时候她还年幼,只会写片段的情绪,《七月与安生》就是写24小时和一个人的见面。到了30岁后,才开始想整体与个人的命运。年轻时谈不上什么包容,你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是那样的。我在当书商的前两年,没打过安妮的主意。因为不理解她写的有些东西。反而到了30后,等真正有了见识,逐渐能互相理解了。我和宁财神也是这样的,我们三个人都当过同事。

 

 

谈写作特点  情欲是必须直面的困惑

新京报:你是她的朋友兼出版商,对她十年的创作,有无归纳一些明显的关键词?

路金波:第一个是自我,不管是找自我还是放弃自我,她把自己放到很小的点,视角不是上帝视角;第二个是距离,她和城市,时代,保持距离;第三个是安静。她整个的文字风格都是很静态的。例如她造了个词叫“持有”,和拥有、争取不一样,是静态的;第四个是敏感。她对世界有不安全感,作品里有紧张的成分。敏感包括漂泊感,行走是为了表达她的不安全感。就看谁能压过谁。她一直在行走中,状态好的时候就变成《素年锦时》,或者她在《春宴》序言里说的那种的田园生活。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是漂泊。《二三事》和《蔷薇岛屿》心是不静的,《素年锦时》和《莲花》,心是静的。这样漂浮就变成了表面的东西。

 

新京报:她也不回避情欲和身体,这算关键词吗?

路金波:情欲在她的世界里挺重要,她早期要写这些东西不敢写。不能理解情欲带给人的困惑,但她始终认为这是严峻的重要的本质的问题,所以写了《春宴》这本书,情欲就是春宴的主题。直面困惑。这点上她有点悲观。她认为情欲不可战胜。情欲给人伤害,但是你又逃不掉。可以说春宴里面没有人赢得了情欲的战争,许清池也是遍体鳞伤。庆长也是,信得也是,信得住到山上又如何,远嫁到澳洲又如何,所有人都在情欲中被击败,找不到终点。

 

谈宿命 宿命是未到年纪的假象

新京报:她对爱情是否有些宿命感。宿命也体现在她的写作特点里。

路金波:宿命不是安妮世界的核心部分,她还没到那个年纪,到了50岁王朔那个年纪,把一些事情看透了,才能说是宿命。她只是把那些她不能理解的困惑归于宿命,所以宿命变成了一个黑箱子。对情欲,你看得出来,她小说里的人物都还是在搏斗的。即便失败。如果你认为他宿命,就不会有这些搏斗的过程。至于早期那些,只是文艺青年的腔调而已,谁不愿意写点宿命啊,看上去好看。三十五六岁,还没到写宿命的时候。这是个假象,漂泊也是个假象。

 

新京报:看来,很多作家都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成长路径。

路金波:安妮是个典型,写作分阶段。最初级的写作者就是起点那些人,写点自己的自传,(每个人第一部作品都是自传),写点幻想,不断泡妞,不断打妖怪,当大侠,这都是人的意淫。到了第二个阶段,开始考虑我为什么要这样,我这样好吗,我要和世界谈一谈,韩寒也在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自己的幻想,第二个阶段是为了整理自己,第三个阶段就是忘掉自己,比如春宴,有积极的因素。本质上来讲,作家就是上帝,造物主。他创造一个世界,是为了别人的生活。他忘掉自己。他只以他人的故事间接表达自己。

 

春宴的腰封上有一段话,我觉得能表示这个作品和这个人的方向。“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依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还是暖色调的。你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你仍然希望要勇敢地投入进去。这是春宴真正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36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