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稿件这件事儿
《读库》筹备至今,越来越多的稿子投到我的邮箱里。有的朋友会谨慎地问一句,欢迎来稿吗?这个问题简直不用回答,对于一个编辑来说,能够发现一篇好的稿件,其欣喜丝毫不亚于得以发表的作者。
还有的朋友问,《读库》是不是只登你们圈子里的朋友的文章啊?“圈子”这个字眼本身就很模糊,并且往往是大圈套小圈,此圈套彼圈。我有许多好友属于铁圈系列,但并没有为这本书供稿;也有的作者此前我们素不相识,却因稿结缘,如今成为朋友;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却也似乎有个隐隐约约的圈子笼罩在我们之间。因为这本书,“圈子”越来越大,因为这本书,一些气味相投的人结成新的“圈子”,这是一件好事。我能做的只是要求稿件避免那种“圈子感”,不要渲染夸耀某个人与某个人之间的交情,不让这本书熨斗横飞——全是某些人相互赞美吹嘘的熨贴之语。不管他是属于哪个圈子。
但是,一本薄薄的书,不可能无所不包。在取舍之间,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吸纳或排斥一些稿件,逐渐形成比较明晰的带有《读库》烙印的新圈子。
关于《读库》的稿件标准,还在大胆而谨慎的摸索之中,但有这几类稿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
虚构类。《读库》不拟发表小说、剧本,有时候选载,是因为其文献意义。
学术类。这个不需多解释了,作为编者,我的学养没到对一篇学术文章的价值做出判断的地步,只好敬而远之。与之相对,《读库》要故事,要细节,要人物,要趣味。
千字文。那种适合在报刊上刊载的篇幅,没必要出现在书中了。有的朋友属于很有名气的专栏作家,也写得很好,但与本书体例不符,抱歉。
网文。一些很感性、很随意的网络文章,在网上看兴趣盎然,但并不适合用在书中。当然《读库》也有取自网络的文章,或有的作者同时贴到网上,但所选文章,至少在篇幅和深度上,是更适合做纸上阅读的。
大道理。比如植树节的时候写一篇《但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或用上万字的篇幅阐述“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道理,不在《读库》之列。假如你要写一篇自己多么爱读书,不如来写自己爱看哪一本书,或书中的哪一句话,哪一个人;假如你要写一篇《断背山》中的感情是多么悲恸刻骨,不如写写几十年光阴影片中家具、服装的变化。
如今《读库》已经在编0603了,令俺感到安慰的是,选择文章的余地越来越大,门槛也越来越高。当初开列的许多题目,收到或约到的一些稿子,如今已经被挤换下来了。一些重头稿件,全都是新的线索,新的惊喜。
令俺感到痛苦的是,如今认真读书并舍得下笨功夫的人越来越少了。0602中,对几篇书评很不满意,最后选择了宁缺毋滥。大家都能看出的门道,作者昭然若揭的企图,何必再说一遍呢?《读库》要的是充满热忱的精读,独出机杼的发现,耗尽心血的串联,哪怕只是些边角余料。
说了这么多不要什么,那到底要什么呢?也许上面几句话就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