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季羡林今晨在京病逝,享年98岁。众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并深表哀悼。很多网友也纷纷发帖缅怀这位学界大师和世纪老人。季老的去世,是中国学术界无可挽回的损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人们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是,看到很多媒体和网友在报道和缅怀季老时,把“国学大师”甚至“著名国学大师”的头衔安在他身上,觉得这不仅与季老诸多方面的学术贡献不相符,也违背了他本人的意愿。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他还是散文高手,写过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季老一生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学界大师,但纵观他的诸多建树和成就,并没有发现他在国学上有过人的贡献和精深的造诣。在“燕园三老”(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里,2006年去世的张中行先生在国学方面就有季老所不及之处。对此,季老也深表佩服。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中国近现代真正的国学大师相比,季老在国学造诣上还有很大差距。即使和前两年去世的启功先生相比,季老在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相去甚远。
难能可贵的是,季老本人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晚年,他在《病榻杂记》近中用通达的文字,表明了他自己是如何看待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的桂冠的。他说: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从季老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翻译学、佛学等方面的诸多成就来看,“国学大师”的称号既容纳不下他的学术贡献,也与实情不相符。请大家遵从季老本人生前的意愿,在报道、悼念和缅怀季老时,把他头顶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