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今晨去世,享年八十九岁。他坎坷而富于传奇的一生落下帷幕。中国文化界从此又少了一位智者和斗士。
最早知道柏杨,当然是因为那本《丑陋的中国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读初中。某一段时间,班上突然流行传阅这本书。我很快找来一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柏杨生动泼辣的文笔,犀利独到的观点,一下子吸引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出的“酱缸文化”观点。最令人愤然的一句话是“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记得当时还为此和同学展开辩论,企图证明“三个中国人不是一条虫”。结果不了了之。后来,随着年龄和人生经历的增长,对这句话才逐渐理解和接受。知道它虽不无偏颇,但确实一针见血,点出了中国人性格上的一大弱点。
上高中时,读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那时我读文科班,是班上的历史课代表,对中国历史兴趣浓厚。《中国人史纲》使我领略到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传统的历史典籍文字深奥,严谨枯燥,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中学历史教材虽然文字浅显,但其枯燥本色一脉相承。《中国人史纲》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的偏见。它生动幽默的语言,尖锐辛辣的评论,读起来畅快淋漓。书中有一些细小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柏杨提
到古代人物的官职时,往往直接翻译成现代官名,随后用括号注明其古代官名,令读者一目了然。比如“黄子澄当时担任祭祀部长(太常卿),处斩,全族被杀。齐泰,前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处斩,兄弟全体被杀。方孝孺,教育研究官(文学博士),朱棣对他特别厌恶,屠杀十族……”。这一招,后来被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课时借用,又被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发扬光大,效果都不错。其二,写古代皇帝和某人物时,柏杨往往幽默地在其名字后加上“先生”二字,一下子拉近了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比如“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先生”。这一招,在这两年通俗品读历史的热潮中早已被不少作者用滥。可在当时乍一看到这种有趣的提法,确实非常新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志琴把《中国人史纲》归属为历史文学,认为它和《万历十五年》一样是另类史学,“现在我们的历史学界缺少的就是这种著作,既懂得历史又擅长文笔的人写出的优秀历史文学著作”。这话说得不错。我认为,柏杨其实是通俗品读历史的先行者。他的《中国人史纲》出版近二十年之后,由央视“百家讲坛”引领的通俗品读历史的热潮才席卷整个社会。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乃至当年
明月等后生晚辈,才藉此大红大紫。当然,《中国人史纲》和柏杨的另一力作《白话资治通鉴》对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批判力度,不是《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能相提并论的。但仅从通俗解读历史的角度来看,柏杨确实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2006年8月易中天《品三国》风行一时之际,大陆有出版社借此东风,推出一本《柏杨品三国》。部分不知情的读者乍一听到书名,还以为是柏杨又出新作了。实际上该书是辑选《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三国时代的《第一个宦官时代》、《三国周郎赤壁》、《诸葛亮北伐挫败》等三部,加上《中国人史纲》、《柏杨曰》中的部分章节而成。这是名副其实的跟风出书,旧作再版,换汤不换药。
可惜柏杨这位通俗品读历史的先行者,一不小心被出版商偷换概念包装成凑热闹的“后来人”。这不得不令人感叹人心不古啊!
更多文章请点击:
台湾有蔡琴,大陆有苏曼
《功夫之王》荒诞肤浅但能自圆其说
十元钱买了一套沈从文经典作品集
民谣诗人李健首场个唱值得期待
《任弼时》揭开任弼时传奇革命经历
《见龙卸甲》千万别拿三国史诗说事
《血色迷雾》比《暗算》更难猜出谜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