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M君家的平房小院即将出租。他三番五次打电话让我过去住,“咱俩再一起伤感伤感,等房子租出去了,你媳妇和孩子回来了,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再有了。”
他家在天通苑北。小院是自己盖的,原本一直出租。今年夏天,他为了迎接父亲来京,特地收回房子,将其中一个套间修葺粉刷一新。里屋就搁着两张单人床,一张旧书桌,一只小电视柜,一台21英寸旧彩电。家具简陋,条件艰苦,但干净整洁,让我一下子想起当年我俩在西坝河合租的那间小屋。
那间难忘的小平房,是我俩记忆中的延安。在那些漂在北京的日子里,它是我们的栖身之地,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患难友情的见证。
厕所里结识的患难朋友
一九九七年七月,我从学校辞职,成为北漂一族,在海淀区六郎庄找了一间小平房租住。八月的一天上午,我去附近公厕方便。当时六郎庄是北京西北城乡接合部典型的城中村。村内卫生条件脏乱差,厕所里自然干净不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那种简易公厕特有的臭味。我进得厕所,三个蹲坑中间那个,已蹲了一人。一看,是住我隔壁的X君。随口搭讪两句后,我便进了靠里面的那个蹲坑。不一会儿,又进来一人,进了外面那个蹲坑。那人似乎也认识X君,蹲下来后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突然,X君像想起什么似地说:“M君,你是做保险的吧?里面这哥们儿是我邻居,也是做保险的。”
“是吗?哥们儿,你是哪家保险公司的?”那个叫M君的人立刻热情地问。
“我在XX保险公司,刚入职没几天!”我回答。
出得厕所,我和M君在厕所外交换了名片,互相认了门,就这样认识了。我俩租住的房子隔了一条巷子。他的小屋比我的还小,里面就两张单人床,一只简易衣柜,一台小电扇。房租每月240元。而我的房子要330元,一张大床,有书桌,土暖气。最让他羡慕的,是还有煤气罐和煤气灶,可以自己生火做饭。
M君是山西人,为人豪爽热情,非常健谈。我则相对内向一些。我俩从萍水相逢到最终成为患难之交,他当年那种见面熟的豪爽性格,起了关键作用。
那天参观完各自的家之后,好几天我都没见到他。一天晚上,他突然来敲我家门,说刚展业回来还没吃饭,想请我出去吃碗面条。我刚吃完饭,本不想去,但禁不住他的热情,同时一个人正好无聊,便去了。我们在村口的一家小馆子里,一边吃面条凉菜喝啤酒,一边聊各自的经历。M君一九九四年大学毕业后,分到中石化北京的一家分公司当会计。一九九六年冬辞职下海,一不小心做起了保险推销员。刚开始,他雄心勃勃,非常自信,就想干一番大事。做生意,开公司,挣大钱。做保险只是他自我磨砺的一种手段,是权宜之计。出来七八个月,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凭每晚挨家挨户敲门推销的手段,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挣了一些钱。但与此同时,严酷的现实消磨了他的斗志,使他开始迷茫和彷徨。那天晚上,他因为心情不好提前回家。正要独自去吃饭时想起了我,觉得我和他经历相似,背景相同,或许能成为朋友,便邀请我一起出来坐坐。我当时刚干保险不久,正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展业务,那晚从M君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携手“扫街”的难忘经历
那晚之后,我和M君走得越来越近。在他的指点和建议下,我也鼓起勇气,每晚拎着个包,骑车去附近小区“扫楼”。“扫楼”是保险推销术语,指挨家挨户敲居民楼推销。在街上沿路推销,则叫“扫街”。虽然我口才没有M君好,但由于天生一张诚实的脸,加之勇气十足,一开始还真签下好几个小单子。有一户人家,我第一次敲进门,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第二次去的时候,就顺利签单。我至今非常感谢他们。
保险业务员工作时间很自由,早上去公司开个晨会之后,剩下的时间都属于自己。因此,扫了一段时间楼之后,我和M君觉得白天的时间没利用起来比较可惜,便商量着要携手“扫街”。不过,M君说他以前扫过街,效果不好,这次两人合作如果还签不下单,以后就不采取这种推销方式了。于是,第二天上午,我俩在各自区站开完晨会后,约在北太平庄见面。随后,从西往东沿着北三环开始“扫街”。
那是我最难忘、最富戏剧性的一段人生经历。我俩每经过一家商店或公司,都要进去和店主胡侃一阵,直到把对方侃晕为止,推销保险似乎反倒成了其次。当然,M君是我们这个“扫街二人组”的主心骨。他超强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俩扫街的敲门砖,是一张保险调查表,基本话术是请对方填表,留下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和保险意向。只要能完成这一步,对方便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上加难。遇到素质高的人,他会用礼貌而冷漠的语气婉拒你于千里之外;遇到素质低的,那就少不了训斥和白眼。不少公司门口都贴着“推销员禁止入内”的告示。起初,我一看到这样的告示就打退堂鼓。M君却不这样,越是禁止入内越要进去。进门之后先天马行空一通胡侃,侃得对方摸不着头脑,融洽的气氛却迅速营造出来了。随后才悄悄过渡到正题,这时对方已经不好意思断然拒绝。
那时的M君,热情豪爽,诙谐幽默,积极向上,和任何人都能见面熟。在他的感染下,我也逐渐找到了推销的感觉,学到了不少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这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学到的宝贵经历。后来我做记者时,这些技巧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效果的确不好,我俩携手“扫街”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就结束了。此后,我们又开始每晚各自为战,继续自己的“扫楼”工作。
一起推销保险的那段难忘的经历,使我对M君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油嘴滑舌,实际上热情豪爽、一诺千金的君子,一个热爱古典文学的同道中人,一个严于律己、好学不倦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可以互相鞭策、共同进步的朋友。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