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美国大片《达·芬奇密码》全球首映。由于此前丹·布朗的同名小说在全世界已经卖了4500万册,这两年来在中国各大城市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位居前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汤姆·汉克斯、让·雷诺等影星的明星效应,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据最新消息,19日至21日短短三天,该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突破4000万元,北京票房突破800万元,超过了《金刚》的首周末票房成绩。在全球的票房更是达到2.24亿美元。该片因此成为电影史上继《星战前传3》(2.53亿美元)之后全球首映票房第二高的影片。
虽然票房成绩斐然,但作为一名一年前看过原著的普通读者,一名上周末看了该片的普通观众,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一句真心话:这部影片比较晦涩和乏味,不如预想中那么精彩。如果你在看电影前没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那你多半看不懂电影;如果你看了原著后再去看电影,那你多半会失望。
不是导演和演员不努力,而是这部小说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丹·布朗的悬疑小说,大都涉及宗教、历史、艺术、科学等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最新引进的《骗局》如此,《达·芬奇密码》也同样如此。记得一年多前第一次看丹·布朗的小说,虽然很快就被其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但同时也被作者在小说中提到的一些欧洲历史、宗教、艺术知识弄得有点晕头转向。我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对这些知识一向没有研究。因此,在看小说的时候,就有些不求甚解,只图能看懂情节便完事。好在,它们并没有对我的阅读形成障碍,相反,有时候还成为吸引我看下去的动力。因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丹·布朗的聪明正在于此。而且,小说文字的优势,正在于能够给读者提咂摸回味的余地,充分想象的空间。几十万字的《达·芬奇密码》,给足了作者施展腾挪的空间和读者仔细品读的时间。因此,从小说来说,《达·芬奇密码》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它能畅销全球的原因。
可改编成电影后,小说文字的优势成为电影镜头语言的劣势。首先,与含蓄的文字相比,镜头语言的直白是天生的。这对原著竭力要渲染的悬疑风格来说,不大合拍。小说中作者竭力要设置的谜团,在电影中往往是一个场景、一个动作就代替了,甚至于主角几句话就解开了。尽管有紧张的背景音乐来烘托,但与小说相比,悬疑的气氛还是不够。而且,这么多推动情节发展的宗教、历史知识,在小说里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文字穿插在故事中介绍,在电影中就不大好办。看得出来,导演很努力地想解决这个难题,但并不算成功。
其次,一部影片的容量有限。两个半小时的《达·芬奇密码》,虽然作为一部电影绝对算长的了,但它远不能容纳几十万字的小说,很难把原著的精彩故事说清楚,说透。因此,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上,导演和编剧不得不把整部影片塞得满满当当。任何一个镜头,都是精心安排,暗藏玄机,都希望能推动一小段情节的发展。可这么一来,不仅导演编剧累,观众也很累。看这种电影,不是娱乐休闲,而是一种智力的考验。即使如此,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我估计要看懂电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对我来说,原著看了有一年多了,其中一些情节早已淡忘。看电影的过程,就变成我拼凑对这部经典悬疑小说的记忆碎片的过程。
说实话,影片很忠于原著,我最后算是看懂了,但同时也比较失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