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就这样过去

(2006-04-13 12:41:31)
分类: 似水流年
    很多年以后,我依然会清楚地记得,五年前那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发生在朝阳区委党校的那一幕:
    2001年3月30日,星期五,晴。下午1:30,京华时报编采人员动员大会在朝阳党校的会议室召开。京华时报的几位负责人对来自四面八方、几乎涵盖北京所有媒体的100来号新员工进行了岗前动员,并宣布大家上岗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军训。这虽然出乎所有与会者的的意料,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饶有兴趣……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我当年的日记,寥寥数语,简单而真实地记录了当天的情形。至今,已在我脑海里成为定格的历史胶片。那天来的1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绝大多数成为京华时报采编军训一期学员,简称“黄埔一期”。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不知不觉,五年过去。风风雨雨之中,京华时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早报。
    上周五,晴。晚上6点,报社召集“黄埔一期”硕果仅存的41位员工,在重庆饭店聚会。京华时报五周年社庆,由此拉开序幕。当晚,我喝多了,走路摇摇晃晃,开车回家的路上犹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头脑却格外清醒起来。突然有一刹那,脑海里浮现出五年前军训结束后,自己扛着部队发的铺盖卷,乘坐公共汽车回通州的情景……这个镜头,无比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当晚回家后,我倒头便睡。第二天是周六。中午,以前在京华的老同事兰和来通州找我。四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兰和,在京华时报发表了他经过三天卧底,写出的揭露“年糕杨黑加工点”系列报道,一举成名。当时,我是该组报道的责任编辑。此后,兰和在京华发表的每篇有影响的报道,都是我负责编辑的。我俩交情甚笃。后来,他去了央视新闻频道,和我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但久未见面。此次重逢,彼此格外高兴。
    他告诉我,现在他已辞职,准备全力以赴去考律师。我虽明白此举的风险,但因为了解他做事的风格,便不再相劝,惟有祝他一切顺利。我俩聊到了一起在京华共事的日子。他说,现在他再也没有做暗访的激情了。我说,我也已经不做“北京/热点”很多年,现在成了娱记的头儿。兰和是京华“黄埔二期”的。当晚,报社将召集“黄埔二期”现有员工聚会,可惜他已不能参加。不过,对于在京华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非常怀念。同样怀念在京华时,我俩之间默契的合作。
    我也如此。但不仅仅是怀念。因为,在以后的日子,我还将坚守在这份倾注着自己热情和心血的报纸,与之同甘共苦,与之荣辱与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