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借的《汪曾祺散文选》看完了,昨天上午,我去通州图书馆还书。
图书馆在通州车站路西南端。车站路是通州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馆址选在这里,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味。五年前,我刚搬到通州没多久,就在馆里办了个借书证——不贵,一个证押金30元(要退的),借书费一年10元。每次可在馆内借一本书,借阅期限为两周。逾期不还,每天罚1角。前年,借书证升级成电子借书卡,价格却没有涨。很好。
这次借的是李敬泽编选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经典》。里面选的一些小说,我读大学时就已看过,如张贤亮的《灵与肉》、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等。之所以借它,很大程度是因为书里还选了汪曾祺的那篇著名的《受戒》。
上个月,我下决心坚持在博客上写文章后,准备找点好文章开开思路、补充养分、润润笔。可在报刊上能阅读到的文章,绝大多数是信息快餐:流水线生产、千篇一律、毫无营养,但能最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满足都市快节奏生活人群的需要。我自己不就是信息快餐生产者中的一员吗?
这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汪曾祺的散文。
我阅读文学作品最多的时期是在中学和大学。记得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里借了厚厚的几冊《中国新时期文学大系——中盘小说卷》,看得天昏地暗、如痴如醉。国内众多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我都是通过那套书了解的。可不知什么原因,汪曾祺的作品却一直没怎么读过,或许与我偏好读中篇小说、而汪老却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有关吧。
但他的大名和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受戒》,我是早听说过的。
听朋友推荐后,半个月前,我在通州图书馆找到一本《汪曾祺散文选》。回家后,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果然名不虚传。汪老的文字清新洒脱,纯朴而秀美,字里行间,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他对故乡高邮乡下风土人情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出生在湘西山区的农村,在四川一个临河的小镇上长大,看汪老的散文,让我感觉仿佛又回到故乡。
正因如此,看完他的散文后,这次要拜读他的《受戒》。
早上起床,一个人昏黄的台灯下,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这篇小说。
《受戒》讲了13岁就到荸荠庵出家的小和尚明海,到县城的善因寺受戒的故事。小说里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感人的爱情,但小和尚明海和住在荸荠庵隔壁的小姑娘小英子,在那如诗如画的河流和田野里发出的清脆的笑声,却让我久久难忘……
它不像小说,更像一篇飘着淡淡的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的叙事散文。
我非常赞同该书主编李敬泽对它的评价:在《受戒》中,“我们看到深厚的民间生活、看到超越时间和历史而存续下来的记忆和梦想——请注意,在这篇小说最后,作者写道:‘1980年8月12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篇柔情似水的小说因了这句话而丘壑起伏、波澜万丈,四十三年了,其间沧海桑田、世事翻覆,但梦还在,梦将保存在文学之中”。
是啊,如果说新闻是在记录历史,那么,我想,文学则是在描写生活,更重要的,还有——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