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长达半天的春无力 |
一个献身于艺术的女人
早就听说过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的大名,她现在老了,被人称为“怪婆婆”。很久前在澳门的书店买过一本她的自传,因为是繁体字竖排版,一直懒得看。最近北京天天下雨,逼得我在家里呆着,于是翻出了这本书,哪知一看起来就放不下,用了一个晚上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充分描写了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成长之路,最有共鸣的是她二十八岁的时候终于得以去美国发展,之前她那些年唯一的愿望就是离开日本,因为日本没办法让她成长为一个艺术家。总是在吵架的父母、反对她画画的母亲、封闭保守的氛围,哪一项都让她感觉窒息,更完全不是艺术家能够成长的环境。
刚到纽约的时候,她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候整整两天都吃不到东西。她全身心地沉浸在艺术中,从早画到晚。“除了画画以外,我没有任何办法对抗饥饿和寒冷,只能逼自己更努力工作。”在这种境遇下,她原来就不太稳定的精神开始出了问题,常常自己叫救护车去医院,最近连医生都对她熟悉了。这是一种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高度,接近于灵魂之光的精神,也是所有艺术家都该具有的品德。她在美国经历的嬉皮时代也很有意思,从画家也变成了环境雕刻家,在绘画、雕刻、装置、乍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日本对她冷淡依旧。她在纽约时还碰到日本人砸她工作室的玻璃骂她丢人,甚至父母也写信来说周边人都对她感到尴尬,也就是因为她在艺术上的领先,让性压抑的日本人无法接受,因而被视为异端。
1975年她回到日本,本打算短期治疗身体,哪知身体状况不允许,她就在日本又住了下来。在医院对面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就奔波在医院和工作室之间。她仍然无法习惯日本,觉得这里的每个人都毫无个性。只有她老家松本让她感觉放松。
她在这本自传里诚实而直接地批评了日本,不光是说日本现在毫无个性,而且还批评日本缺乏现代文化和思想。这样诚实,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可见她完全是本着艺术家的精神来写这本书。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度被她的激情和诚实所打动。她在写日本的男尊女卑毫无长进时写过一段话“与其被世人的眼光或者是古老的道德束缚,坐以待毙嫁人,女生不如拎个行李箱,要饭也好,露宿也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活。就像我这样。”这段话,我真要抄下来,给我的一些朋友看看,为了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要付出一些牺牲的。然而在目前的中国,有多少人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又有多少人知道何种生活是自己所喜欢的,这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为了向她致敬,穿上了一条满是红色圆点的打底裤拍了一张读这本书的照片。封面也是红色圆点,正是草间弥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堂课
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叫作《这堂课——爱过的人,教我的事》这本书读完。放下书的时候,却忍不住大大叹了口气。
向来都是这样,看一个人的传记,尤其是自传,从小写到老的那种,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当年的生活环境中去,如果不是这样,这书便不算写得到位。然而这一本,从小时候的调皮、直率的聪明女生的童年,到牛津求学时的疯狂经历,再到在《阁楼》等杂志社及报社工作,最后讲到从丈夫生病引出对婚姻生活的思考,有种让我感觉作者从极爽的生活慢慢步入沉闷及无奈之感。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写得嘎巴脆,常常能把我逗笑,她的笔法记我想到一个白羊座的朋友,那朋友不怎么写小说,基本写诗。她们的语言风格很类似,就是直接了当,还特别幽默。比如作者说她爸爸“他最大的恐惧永远是‘软弱被动’,而那指的似乎就是任何形式的乐趣。”
第二章的名字叫《成长教育》,就是那部同名电影所讲的故事。一个被父母都期盼着上牛津大学的16岁女儿遇到一个花花公子。那个人是个骗子,但又独具魅力。对她不错,带她开眼界,甚至向她求婚。那个年代呢,女人要么上大学,要么结婚,基本上不能兼得。父母居然赞同她嫁人,还说什么既然有人娶,又何必上牛津呢。结果,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男人居然已经结婚了,还有两个孩子。于是一通忙乱,女孩重新参加了考试,如愿考上了牛津,但这段罗曼史给她一辈子都带来了某种心灵阴影,用一句作者自己的话总结吧,那就是:“我深信,人是无法了解他人的。”如存在主义所说“他人即地狱”。
在大学的日子写得极其直接,我认为一个人有勇气向所有人剖白自己是种极其珍贵的品质。这是种难得的诚实,她不在意暴露自己的内心,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点。然而对于作家或者艺术家来说,这点是必要的。由此我作为读者,也有幸了解到六十年代牛津大学学生们的生活测面。也是由于那个骗子男朋友,让她意识到自己对于人性完全不懂,于是她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研究男人上,“我尽可能和男人约会,愈多愈好。我把他们当作新物种来进行谨慎的研究”。那时候她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男朋友,当他们分手之后,失恋的她开始“狂野地大大肆和男人发生关系,光是在学校的第二年,就和大概五十个男生上过床”。那是个性解放的年代,作者活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激情万丈啊。
不要被上面那个数字搞得义愤填膺,她已经成长成了一个知识份子,不再是当年虽然聪明但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的少女,也不要认为这就是堕落没有好结果,我宁可把这看成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于是,她与同样是知识份子的男朋友结婚,并且维持了三十年,直到他去世。她写专栏、采访,拿过五座英国媒体奖,成为英国最传奇的女记者。少女时期碰到花花公子的这堂课结束了吗?也许并没有,正如她所说的“我深信,人是无法了解他人的”,但这就是真实人生,挫折和阴影有时候会促进人思考,让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