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2010-05-28 15:03: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活不下去啦 |
在富士康公司发生了12连跳及一人割手腕自杀未遂后,大家纷纷在讨论这件事。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比如说富士康是个血汗工厂,比如说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血汗工厂之类的。就连苹果公司都非常关切富士康近期发生的跳楼事件,新闻里说,他们在寻找下一个代理工厂。
就在刚才,我点开每天都看网易新闻,看到一条名为 探秘世界工厂富士康:"深圳紫禁城"
的新闻。新闻首先引用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把深圳富士康喻为‘紫禁城’,作为全球代工巨头,它的神秘,它的戒严,让许多“城”外人只能驻足观望。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里,除客户外,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这里。”
这段话意味深长,它既说明了富士康地大人多,同时“紫禁城”也暗示着某种特权和“禁令”。特权也许是针对富士康的管理阶层,而禁令是针对着普通员工和“外来者”。
这篇报导里面接下来生动而详细地描写了“紫禁城”——“除了拥有众多装配线和职工宿舍外,龙华科技园区自己还拥有一支消防队、一家医院并有一个专供员工使用的游泳池,只要郭台铭在深圳,他每天早晨都会到这个泳 池游上几圈。在龙华科技园区这个企业城的主干道两旁,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遍布园区的500多个露天大屏幕电视则不停播放着健身操、安全教 育节目以及富士康电视台(Foxconn TV)自己制作的公司新闻。甚至园区的下水道井盖上也印有‘富士康’字样。”
接下来的“场景”里面,记者满怀深情地用了一个小标题“宿舍门前很浪漫”。原来,在富士康城里,“你同样可以接受技能或是学历教育,富士康IE学院就是这座城市里的大学,之所以以“IE”命名,可解释为创新 (Innovation)和创业(Entrepreneur),培养有创新意识和有创业企图心的人,同时将富士康先进的制造技术、科研成果和前沿管理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在女生宿舍外,男女员工聊天、牵手、拥抱和接吻的场面不难看到。”
接下来的场景2、3、4、5、6都赞颂了富士康公司的食堂啊、娱乐设施啊,甚至在写到职工的夜晚生活时,还特意写到他们脸上有“满足的神情”。
总之,看到这里,我都恨不得去富士康打工了。可惜,我真怕去了那里,“非常满足”,以至于会想跳楼。
嗯那,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公司,员工却频频跳楼或割手腕呢?难道他们无法享受到文中所写的种种好处吗?
接下来的一小节是“富士康人自述”,记者采访了一位23岁的打工者,对方告诉他“富士康,就是我的深圳”。
“今年23岁的张晓亮,5年前中专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便从山东潍坊农村来到深圳,连深圳长什么样子还没顾得上看,就在懵懂中进入了这座富士康城。”
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又来了。记者明明是想说,这位年轻的打工者很喜欢康士康,很满意他的工作,康士康给了他一切,康士康对他意味着就是深圳,可惜的是,这位打工者却根本不知道深圳是什么样子。他连深圳长什么样儿都没看清楚就进入了富士康。
好与不好,是要有对比的。如果你一直生活在猪圈里,你怎么会知道猪圈臭呢?诚然,也许猪圈也给了我们生活的一切……
比如猪食是管够的,比如还可以在烂泥中打滚娱乐……
我怀疑这记者是明褒暗贬。也许有些话他没法明着说,就只好暗示,等着有识之士明察或者明查。我特意看了一下这篇报导的出处,是《南方都市报》(广州)。这个报纸在我印象里是敢说敢写的,这篇文章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我打开网友评论,发现有正义感的网友还是很多的,他们直接就怀疑这篇文章是富士康的枪手写的。这个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就算他们想请枪手,也许也不一定能请到《南方都市报》的枪手。关键是,这篇文章就算写出花儿来,最多也只是让群众们对富士康更加感到怀疑而已。
亲爱的这篇报导的记者,你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而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别觉得我们离富士康有多远,我们可能都生活在富士康里面,每天白天流水线式地劳作,晚上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然后,我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我们不知道自己生产的商品怎么使用,我们可能几个月的工资根本买不起其中任何一件。我们的尊严不受尊重,我们只是一个个活着的机器。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而又无法无力改变甚至无处诉说求救无门,我们还能怎么办?
最后,献诗一首:
唯有写诗了——
我看到叛军在火堆上跳舞
昨夜我梦到从楼上坠落
领导穿着金闪闪的浴袍
他冲我笑
我摔到了他的脚下
那一年,巴黎大革命
我看到叛军在火堆上跳舞
我把钱洒向街道和商场
被身后的刺刀刺穿
领导穿着军装
死之前,我看到他在冲我笑
我按实名制买了两把菜刀
井冈山被开发成了旅游地
在被关进公安局之前,我看到有人冲我笑
杀人的武器不是刀
是那种带着“满足感”(这个“满足感”的表情请从上文的记者报导中去找)的笑
没有一颗流弹能接近我的身体
我点燃篝火
赤脚跳舞
就在刚才,我点开每天都看网易新闻,看到一条名为 探秘世界工厂富士康:"深圳紫禁城"
的新闻。新闻首先引用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把深圳富士康喻为‘紫禁城’,作为全球代工巨头,它的神秘,它的戒严,让许多“城”外人只能驻足观望。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里,除客户外,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这里。”
这段话意味深长,它既说明了富士康地大人多,同时“紫禁城”也暗示着某种特权和“禁令”。特权也许是针对富士康的管理阶层,而禁令是针对着普通员工和“外来者”。
这篇报导里面接下来生动而详细地描写了“紫禁城”——“除了拥有众多装配线和职工宿舍外,龙华科技园区自己还拥有一支消防队、一家医院并有一个专供员工使用的游泳池,只要郭台铭在深圳,他每天早晨都会到这个泳 池游上几圈。在龙华科技园区这个企业城的主干道两旁,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遍布园区的500多个露天大屏幕电视则不停播放着健身操、安全教 育节目以及富士康电视台(Foxconn TV)自己制作的公司新闻。甚至园区的下水道井盖上也印有‘富士康’字样。”
接下来的“场景”里面,记者满怀深情地用了一个小标题“宿舍门前很浪漫”。原来,在富士康城里,“你同样可以接受技能或是学历教育,富士康IE学院就是这座城市里的大学,之所以以“IE”命名,可解释为创新 (Innovation)和创业(Entrepreneur),培养有创新意识和有创业企图心的人,同时将富士康先进的制造技术、科研成果和前沿管理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在女生宿舍外,男女员工聊天、牵手、拥抱和接吻的场面不难看到。”
接下来的场景2、3、4、5、6都赞颂了富士康公司的食堂啊、娱乐设施啊,甚至在写到职工的夜晚生活时,还特意写到他们脸上有“满足的神情”。
总之,看到这里,我都恨不得去富士康打工了。可惜,我真怕去了那里,“非常满足”,以至于会想跳楼。
嗯那,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公司,员工却频频跳楼或割手腕呢?难道他们无法享受到文中所写的种种好处吗?
接下来的一小节是“富士康人自述”,记者采访了一位23岁的打工者,对方告诉他“富士康,就是我的深圳”。
“今年23岁的张晓亮,5年前中专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便从山东潍坊农村来到深圳,连深圳长什么样子还没顾得上看,就在懵懂中进入了这座富士康城。”
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又来了。记者明明是想说,这位年轻的打工者很喜欢康士康,很满意他的工作,康士康给了他一切,康士康对他意味着就是深圳,可惜的是,这位打工者却根本不知道深圳是什么样子。他连深圳长什么样儿都没看清楚就进入了富士康。
好与不好,是要有对比的。如果你一直生活在猪圈里,你怎么会知道猪圈臭呢?诚然,也许猪圈也给了我们生活的一切……
比如猪食是管够的,比如还可以在烂泥中打滚娱乐……
我怀疑这记者是明褒暗贬。也许有些话他没法明着说,就只好暗示,等着有识之士明察或者明查。我特意看了一下这篇报导的出处,是《南方都市报》(广州)。这个报纸在我印象里是敢说敢写的,这篇文章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我打开网友评论,发现有正义感的网友还是很多的,他们直接就怀疑这篇文章是富士康的枪手写的。这个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就算他们想请枪手,也许也不一定能请到《南方都市报》的枪手。关键是,这篇文章就算写出花儿来,最多也只是让群众们对富士康更加感到怀疑而已。
亲爱的这篇报导的记者,你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而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别觉得我们离富士康有多远,我们可能都生活在富士康里面,每天白天流水线式地劳作,晚上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然后,我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我们不知道自己生产的商品怎么使用,我们可能几个月的工资根本买不起其中任何一件。我们的尊严不受尊重,我们只是一个个活着的机器。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而又无法无力改变甚至无处诉说求救无门,我们还能怎么办?
最后,献诗一首:
唯有写诗了——
我看到叛军在火堆上跳舞
昨夜我梦到从楼上坠落
领导穿着金闪闪的浴袍
他冲我笑
我摔到了他的脚下
那一年,巴黎大革命
我看到叛军在火堆上跳舞
我把钱洒向街道和商场
被身后的刺刀刺穿
领导穿着军装
死之前,我看到他在冲我笑
我按实名制买了两把菜刀
井冈山被开发成了旅游地
在被关进公安局之前,我看到有人冲我笑
杀人的武器不是刀
是那种带着“满足感”(这个“满足感”的表情请从上文的记者报导中去找)的笑
没有一颗流弹能接近我的身体
我点燃篝火
赤脚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