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我们怎么爱国  之59(律师考试)

(2008-07-02 20:14:07)
标签:

法律

律师资格

北京

杂谈

中国是一个充满了考试的国家。在人才选择上,考试不是一个好制度,它把活生生的人当成机器来处理,它没有体现人类的道德和宽容,迟早要被废除掉。但是,在人大代表生产出新的法律以前,在新的选择制度没有成为法律以前,一个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还要遵守它,所以每个想通过考试的人都应当研究考试制度。

 

我在初中时,一直厌恶考试,因为每一次我都是失败者,每一次都是为成功者做比较物的。到高中后,考试体现出了我的学习进度,我开始喜欢考试了。

 

进入大学后,我通过考试赢得了的物质报偿与荣誉,因此对考试产生的兴趣,就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但在大学时,有开放的图书馆、实验室,还有教授指导,所以应付考试的方法显得不是特别重要。

 

在流浪期间,我生活在贫困之中,我没有太多的资源,买不起书、不知道要学习什么、不懂行业的基本规则与习惯,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此时好的方法变得弥足珍贵,它不仅可以节省金钱,还可以节省时间,能够让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需要的知识。

 

94年我第一次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当时官司陆续打了将近一年多,公司也关门了,无事时就看一些书,不过只涉及经济合同法,其他的根本看不懂。我在司法局报了名,参加了第一次律师考试,当时总分是400分,事前没有经过任何准备,只考了158分。

 

1995年我来到北京后,有一次骑自行车路过宽街,看到有一条写有“律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大横幅,走近一看,是律师协会在进行律师资格考试报名,我问工作人员:外地人能不能报名?他们说可以啊,只要有身份证、学历证明就行,幸好为了防止警察审察,我天天携带这些资料,于是就报名了。

 

细细一算,距离考试有90天的时间,我开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研究考试了,自己的感受未必正确,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在这里与大家探讨。

 

我先利用两三天的时间,回忆上一次考试的感受,并把能够记住的感觉写到纸上,内容如下:一、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学习,也看书了,但是没有考过去;二、我发现律师考试有一个特点,题目一看就懂,一考就错;三、我的思维无法融入到律师考试中去,以前没有见到过同类试卷的内容,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根据这些总结,我认为如果要提高考试通过的可能性,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研究:

第一是如何解决兴趣问题。成年人的学习如果不解决兴趣问题,是无法深入的。我把每天的工作全部法律化,用法律的思维来考虑身边的事情。比如骑车路过一个广告牌,看到它可能违反广告法,就停下来翻书,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虚假的内容,就想从诉讼程序上有没有办法来制止它,最后还要计算诉讼成本。一开始这些细节根本想不出来,我就先写下来,每天增加一点,慢慢的,即使一个简单的案例,也可以想象出很多内容,尽管从来没有实施过,但是先“纸上谈兵”了。这种想象的法律生活,提高了我的兴趣,而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

 

第二是如何解决法律记忆问题。主要是法条的记忆,核心则是法条的精确记忆,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我把重点法条全部写到纸上,再把纸贴到床边,每天睡觉和起床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内容,而且经常默写出来。

记忆的先决条件是集中精力,精力集中了,记忆力自然就可以提高,我通过静坐、冥想和呼吸来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精力集中后阅读速度非常快,记忆的内容非常多,而且非常容易回顾。

我制作了几张可以携带的大纸,把重要法条写在上面,每换一个住处,先把大纸贴上,每天早晨都要大声地读出来,以使自己精力集中,把法律思维模式固定下来。我还运用了大学学习到的形象记忆法,把法律条款画成图,比如在刑事诉讼法中警察、检察院与法院各做什么,用图说的方式把法条程序化了。相对来说,文字记忆比较困难,但是图形记忆比较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没有什么钱,手边没有太多的复习资料,全部复习工作就依靠两本书:一本是法律文本、一本是案例分析。我在设计记忆方法时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要面向法律,第二要面向考试,第三针对这两本书。

北京的图书馆都要繁琐的证明,是一种歧视,所以我干脆到书店里去看书,由于没有坐处,我只能站着看书,而且发现了站立阅读的长处:这样不容易走神!现在我仍然保持这这个习惯。

 

最后是如何应对考试。考试是出题者与应试者之间的智力较量,出题者在暗处,他们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策划一个个陷阱,让应试者掉进去。应试者的任务就是在考场上发现这些陷阱,绕过或跨过去。这样就需要研究陷阱是如何设计的?法律考试的陷阱有什么特点?一般情况下的设计方法是怎样的?据此我们怎样来应对?我的应对策略分成三部分,如何准备考前24小时的生活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如何回答问题、考试之后的总结。

 

我把试题分为三大类,甲类,是我会的,写完后不需要进行任何检查;丙类是一点都不会的,我在考场上使用类似抓阄的“翻橡皮”法来进行选择,最后也不进行检查;乙类题则是数量最大的部分,它介于甲和丙之间,可能会对、也可能会错,最容易出错,也最容易得分,每次考试几乎都占到67%甚至更大的份量,这是我需要重点回答且事后检查的,我把考试中80%的时间都用于回答这样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