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存在感

(2018-02-08 11:46:12)
标签: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师非比

儿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杂谈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存在感

有个女孩多年前在上大学时交了一个男友,交往不久后发现两人性格不合适,于是提出分手。

男孩纠缠不休,还四处散布谣言想毁坏她的名声。她很恐惧也很痛苦,于是休学一学期回家躲避。

可是当她带着一颗脆弱和受伤的心走进家门后,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失恋算什么事,又要多花一学期的学费,你看看别人家的女儿早就挣钱给家里了,我们还得倒贴……”

母亲也在一旁喋喋不休地附和着父亲的话。


在面对前男友无耻纠缠中没有倒下的女孩,却在父母的冷漠中彻底崩溃了。回家没几天,她陷入了不吃不喝的重度抑郁状态,被强行入院治疗。

如今已经三十岁了,一直没能重新回到大学,也无法工作,无法谈恋爱



当一个人遇到自己难以承受的痛苦时,在无意识中会发出这样的渴望和呼唤:【我需要你时,你会在那里吗?】


这个被呼唤的对象往往是母亲。可是,这个女孩子发现,当她感到脆弱和威胁,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理解时,那个“母亲”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是一个充满了以冷漠、理性和自我为中心的母亲。

她的自我存在感瞬间灰飞烟灭,散成一地碎片,陷入一种婴儿般无法自理的退行状态——抑郁症或身体的病痛。


不存在感的初始,是在出生的时候在母亲的眼里和心里缺失的那个依恋(安全感),缺失的是一对爱与被爱的关系。


不存在感是生命最大的创伤和黑洞,外显的表达就是抑郁症。所有的抑郁、恐惧、焦虑、空虚和无意义感均来自于生命的不存在感。


不存在感是以别人的身份而存在于世,如,一个人想成为自己而不能,想做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被允许,他必须按照父母的期待成为一名医生、一个科学家、一位教师、一个音乐家……也许,他在生活中很令人羡慕,生活优裕,但是他内在却感到阵阵无法述说的空虚和乏味。


一个自信的人,心里存在着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母亲】,在任何困境中,这个内在的母亲会安慰和理解他,无条件地接受他,最终,他可以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走出困境,自我疗愈。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这样一个【内化的母亲】,而是一个不存在的母亲,一个影子一样的母亲,一个僵尸样的母亲(冷漠、僵硬、无声无息),那么,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他是无法依靠自己从中走出来的。他很自然的想从外界寻找力量,如回到现实的母亲身边,但结果往往是失望。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母亲已经内化为他的内在力量,他就不需要在绝境中在外面寻找一个母亲或类似母亲般的人物来依靠。

一个人的存在感,依赖儿时婴儿从母亲对待婴儿的态度中获得,当婴儿感到欢乐,做出各种欢乐的反应,希望妈妈看到并欣赏时,母亲的及时【看到】并敏锐的回应,如欣赏,惊叹,夸奖,亲吻等等,让婴儿感到自己是【被看到、被欣赏、被喜欢、被爱】。

从母亲这些充满欣赏和爱意的眼神和态度中,婴儿的存在感开始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

当婴儿因为各种不适而哭闹,发脾气,任性、以及做出一些攻击母亲的行为,如咬、踢、打母亲时,得到的是母亲的安慰、理解、帮助和果断的“抱持”。

这时婴儿会感到,尽管自己感到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是被母亲【看到】的,【接受】的,【理解】的,也是能够被母亲帮助和处理的。


那么,婴儿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也是一种可以允许痛苦出现和表达的感受,仍然可以继续在婴儿心理上继续发展着。


相反的情形是,当婴儿快乐时,母亲很粗心和麻木,甚至是冷漠,甚至是嘲笑和讽刺,更甚者是喝斥和禁止,禁止婴儿的欢笑和夸大的自我表达(如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的表现:看我多美多可爱,看我画的画有多棒!)婴儿的自我存在感就被否定了。


更糟糕的是,当婴儿感到不舒服不愉快时,用哭闹或其他任性的方式去表达时,还会被父母打骂和严令禁止,那么,孩子的存在感就更深的被阻滞了,驱除了。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只能以被父母允许的【自己】出现,而不能以真实自由的【自体】出现,存在感就这样一天天被【虚假的自我】所替代。


而这都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在这个充满功利文化的社会上,无法表达真实自我的一个缩影和象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所有对成功的追逐,本质上都是对【社会母亲】的认同、欣赏和接受的极度饥渴和追逐。

这个【社会母亲】,正是我们对自己内在【理想化母亲】的向往投射——“母亲,你看到我的存在吗?我表现得怎么样?如果我表现的够好,你会喜欢我吗?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


但是这个【社会母亲】是一个以成功为衡量标准的【冷漠母亲】,它只允许一个人以成功或优秀的样子出现,这是一种分裂的母亲意像,无法让人感受到自己【真实而完整的存在】被接纳和被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生身母亲,就是这个社会母亲的雏形。每一个孩子与自己母亲的互动方式就是与社会母亲互动方式的基础模型。这是由依恋(安全感)关系模式决定的


因而,现代人都活得异常分裂——追求快乐,消灭痛苦;追求成功,消灭失败;分裂的生命无法不焦虑,不恐惧,不抑郁。

                                                                               

  这也是现代人为何越来越多的焦虑的深层原因,因为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真正的自我正是一个人独特的【存在感】。

虚假的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要求,而以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存在感为代价的,这个代价的结果就是感到生活的空虚,焦虑和无意义。


谁越有能力看到这个因果,谁越有能力超越这个【冷漠的母亲】,谁就更有能力活出真正的自己。

但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爱是非常困难的。成人之前我们只能靠父母给我们,成人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恋人、爱人给我们持续、稳定、安全的爱。

但是这个非常困难,也需要运气,每一对要经历很多考验……


 

那么,要做什么?

怎么做?

才能给孩子、给爱人,安全感呢?

成年人爱人之间彼此间可以互相帮助呢?

并彼此建立依恋-安全感,

一起来了解怎样共同度过那一个一个的刀山火海、暗箭蛊惑…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存在感

中国第一家儿童心智成长专业机构

 



地址:北京朝阳区民族路2号 唐人街购物广场二层 
电话:
010-57297773,56071115,15611717252,13801206179,15910720957
网址:www.xinlichengzhang.com  心理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