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jAfXKRkXORfWJSCK597MMdvYEia92jE2MJCQyql9TfdcQ0dr5mYn2DKZnW5rRf1k9bUMick1JYM3tXBztaMIdZQ/?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课程总监、本期主讲老师:吕
萍(儿童心理师 非 比)
FCPI “非比儿童心理”
专业机构 创始人 ;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2011年出版《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第一副主编。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与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X15-28,曾参与2015、2016、2017年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助理心理师申报评审工作;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与心理学注册系统行业大会暨2017年学术会议中举办“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治疗体验式工作坊”。
中国少年儿童艺术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心理顾问。中央电视台《动画乐园》、人民网 等媒体儿童心理顾问。

家庭怎样做性教育
大家好!
我是儿童心理咨询师非比,大家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上搜索“儿童心理师”就可以找到我。我已经做了11年的儿童心理工作,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我们在为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感到担心,忧心,我们也为现在的孩子有了一些进步,当他们没有那些在精神、行为方面被称之为“问题”的时候,我会感到很欣慰。我会比给成年人咨询有更多的成就感,因为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正好今天上午是亲子小组的活动结束,在这个小组里,4岁的小朋友,仅仅在2次的亲子互动过程中,用2个小时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他们在幼儿园内就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些在幼儿园不爱说话的,或和小朋友冲撞的,已经可以和小朋友开始做游戏了,老师也放心,孩子也开心,他们又有了新的伙伴。孩子们改变很大,因为他们都是在成长关键期里面。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们,处于心理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是怎样去建设的,我们现在帮他们码砖,在上面盖高楼大厦就更好,更稳固。
儿童心理不是【问题导向】,而是【建设导向】
不是发生问题了,来解决问题。而是家长越早的来了解儿童心理,就能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在怀孕的时候受益于科学儿童心理的应用。不仅是孩子长得好、长得优秀,而是妈妈也会受益,也会成长。妈妈在怀孕,孕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加入到专业团体的心理成长中,对自己觉察理解的能力提高了,对自己的状态会有一定了解,在生产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所觉察,如果有一个阶段性跟进的老师,那么养育,从最初的怀孕,生产,最早期的生养,也会更有保障,不仅预防了产后抑郁,那么孩子也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心理是成正三角形的,出生早期,或者是孕期,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更加关键的。我们会在后面安排有关儿童心理的专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心理学是需要积累的,所以我们提供一整年的系列公益课程
心理学就像一个汪洋大海,不仅深,而且又宽又广,在短期内,不会有所成就,我自己的体会是,我在5年以后才会相信,我给别人的建议大概是差不多的,靠谱,之后我还不断的跟国外的老师进行学习,国内的这部分呢,在我开始学习的时候还都没有系统培训,但我会选择一流课程和一流师资,保障我少走弯路,当然也没有去拆卸错误部分架构而额外付出的损失。跟随国外的老师进行学习,他们在工作当中的很多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有些讲到的部分我已经在做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虽然有文化的差异,但是人性都是相通的。这里有一个国外理论方法本土化的问题。这个融合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大量的学习一直在做,目前也在跟国外的老师做一对一的儿童个案的督导。也是不断的在印证我在做的,是不是对的,怎样保证我给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服务的可靠性。专业人员的影响对孩子都是很大的,我们如果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至少不能给孩子再添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个讲座之前,有同学跟我要这个ppt课件,希望给更多的人来讲课,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不管是我有ppt,还是没有ppt,我讲的内容,是经过我大量的实践积累之后形成的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课件,我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的东西我通,但是另外的人可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他所传播的内容是我所担心的。(后面补充:对于这个我们国内很缺乏,需要很多人到基层去做的部分,我想我们会安排视频公益课,对老师们进行单独的师资辅导,当然也是公益行为。请大家继续关注公众号信息。)
我们本次课程有专业同行参加,也有一点心理学基础都没有的家长们参加,科普大讲堂主要面对的是家长,把高深的东西简单化,用最朴实的理解给到大家。专业同学可以与工作人员联系,设立专业群另行讨论。(有儿童心理师群和教育培训群,申请电话:15910720957)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课程,做了准备但也许不充分,实际操作起来比想象得要复杂很多。包括机器人小助手的加群,设置,做了一些改变,增加了工作量。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在为大讲堂忙碌,当下已经把正常的业务暂停来做这事,可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也请大家来谅解。在此非常感谢转播的群主,有单位的、有个人的,他们是自费来为大家进行转播,向他们致敬!也请大家【关心心理受伤的孩子】,提供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
课程设置:
我与两位前辈一起商量,一位在心理咨询治疗方面(精神心理)做了30多年,全国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一位在儿童精神卫生方面(生理心理)工作做了30多年,他们来为我们项目提供专业保障。项目以“儿童心理的落地、实操”为主要方向,会在后面不同的主题下,请到国内某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经验丰富的专家来主讲。争取每期给到家长1-3点知道了不做,就不会再制造问题的专业建议。

我们将性教育主题分了6个模块来讲解,今天课程如何做好家庭性教育,就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认知,有一些老师传达给家长们的一些不是很好的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些纠正。
第二次第三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具体的讲解,我们的性教育重点是什么。
在这方面有些家长说我们孩子十几岁了,我们就听青春期的就可以了,小的孩子家长说我们不要听后面的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整个教育环境都缺乏性教育。孩子大了还不具备小的时候就应该知道的事情,有的孩子11岁了还不知道什么是乳房。家里就一个孩子,没看到妈妈哺育其他的孩子。妈妈对这件事情也是回避的。因为人的心理成长同生理成长是不一样,生理成长如果你还活着,就会这样一年年长下去,心理成长没有第一层就不可能有第三层,虽然孩子大了,要回头看孩子小的时候这部分有没有,如果没有,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才能把这部分补回来。所以说,大孩子也要看小孩子的时候,没有一楼哪儿有三楼呢。
第四讲杨志伟博士来讲,杨志伟博士出神入化的治疗经验,会让我们大开眼界,即使是专业工作者,都一定会大有收获,特别棒的工作!做具体实践工作的杨志伟博士,是我们医院用于儿童精神诊断,CCD3的儿童精神障碍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第五讲我们会讲性侵到底是什么,那个时候也是我们的寒假阶段,如何做好性教育,如何减少性侵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周围有孩子被性侵,我们怎么办,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这件事情。
最后一讲我们更多的是同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来做探讨对儿童的性教育和保护。

性教育是什么?
之前我说性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就在于,这个过程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份关心,也是一份礼物。
性的发育,不仅仅是性生理、性活动,它还包含一个人是怎样进入一个自恋、自我欣赏的阶段。小婴儿的吸允手指,是对自己的关爱,会使孩子得到满足,这种满足能够同我们成年人的性高潮相提并论。
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哪些方面会获得一个人的好感呢?对于一个人有哪些方面是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他必须得有的?不能够没有,如果没有他的生命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有吃饭,睡觉,性,还有爱。
而性和爱又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会在后面课程里面涉及到依恋的时候,我们还会在涉及到性与爱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都是怎样的故事,他对我们人又有了哪些影响?为什么我们会有同性恋?会有异性恋,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性伴侣。因为父母跟孩子的爱与我们与其他的非血缘关系的成年人之间的爱,他都叫依恋。在爱的关系中间都会有一个联系的纽带,那个纽带就是依恋。孩子跟父母之间,以及这个孩子长大成人,跟自己的爱人之间的爱,两个关系之间的爱是没有差别的,就是他们的爱的情感上是一样,情绪上是一样的。但他们就有一个区别,孩子跟爸爸妈妈之间是没有性的。是不能有性的。那个性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但是他跟爱人之间是有性的,除了性以外的其他的感觉,其他的情绪情感上面的体验都是一样的。
所以性是什么?
性是爱,性似乎与血缘相提并论了,是吗?
我们这只是一个假想。有一个差别那个差别就是性。所以你去关注到孩子的性格方面的发展,性的成长啊,他是一方爱的表达和传递,家长关注他更是安全感,因为性的破坏和被侵犯,在心理层面上破坏的是安全感。性,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性教育的2个原则:不伤害原则,生命第一原则。
不伤害原则。不要在孩子在性上面有任何指责。跟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比如手淫是不对的,性生活是不光彩的。夫妻方面是因为要生孩子,如果不生孩子就不能过性生活等。家长对性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观念传达给孩子,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家庭,影响到他一生的幸福。
生命第一原则,性伤害影响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上的伤害,一个是生理上的伤害。一过性的伤害对一个人的影响,比长期性的伤害要小,2个伤害相比较。心理上的伤害不像生理上的伤害那样简单。创伤之后,二次伤害,挚爱亲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要远远大于性侵害本身造成的伤害。在心理治疗中,与性创伤有关的一些伤害,不仅仅是强奸,有一些可能是惊吓,连猥亵也谈不上,却给人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心理的严重影响,并影响到成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性关系。性伤害伤害的是身体,而作为父母的你在知道了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以后,你是不是重视?你是不是及时、有效的反应了?这种反应是否是合适、正确、可以安慰到我的反应?是家长必须要学会的,在跟孩子做性教育的时候,生命第一,什么也没有你活着重要。这是后面要具体进行了解的。
性教育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性教育除了生理卫生方面的,还有性别教育,比如你是男孩,男孩有什么特点,男孩,男人意味着什么。同时性又是隐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但是不能公开谈论的,孩子要知道这个是在什么范围内可以去讨论。
在很多班级里面,有的男孩子知道了女孩子来月经,是叫来例假、大姨妈,就在班里吵吵嚷嚷,这是做了生理教育 ,没有做隐私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性方面的教育,意味着孩子长大了。

性教育的对象是谁呢?
很多家长说是孩子,我把孩子送来你给孩子讲了就可以了,这是错误的理解。
孩子的性教育是在环境当中存在的。是对社会环境的教育。
我们开这系列课,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性侵害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形成社会的舆论,环境,如果你想对孩子做什么,你能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但是他们是没有控制自己,做一些事
情,可能会觉得孩子小,会忘了,不记得了,或者觉得没什么,除了在生理上有影响外,在心里上有巨大影响——他们是没有意识到的,把伸出去的那只手,缩回来,在家族聚会的时候,你们大家要去谈论这件事情,这个时候是不是就给孩子营造这样的一个安全的环境啊?
某个十一长假,全家人一起到云南的一个地方去串亲戚,12岁的女孩在亲属家就被欺负了,而且还怀孕了,直到孩子要生了才发现。整个村子的人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件事情。我们前面的事情,爸爸妈妈重视了,给孩子看紧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不是应该跟亲属吹吹风呀?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还可以避免这样的伤害?伤害发生后难于启齿,发生后如何走回到原路上?家长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教师,周围的人如何面对这样的事情?在农村给农村的老师培训如何做性教育,是很困难的。老师难于启齿,担心自己被笑话,一方面我们过于保护这个隐私了,另一方面又有没有把这个隐私保护好呢?我们应该反思,在哪儿应该松一松,在哪儿应该紧一紧。性教育没有正常化,对孩子的保护也没有被正常化,哪些方面应该羞?哪些方面应该正常化?
我们有的老师,在性的方面难以启齿,在转播方面也是有困难,吃力,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当自己逾越了那个坎儿的时候,就是很困难的,每次我们走过那个坎,就是值得欢呼的,值得感谢的。
性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是:父母,老师。再去影响周围的人。
那我们就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这里做一些讨论。
这些东西也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有关性教育的问题,我们北医有一个性的期刊,是胡佩诚老师创建的。那么,我也有复印了二十多年的,还是从八几年开始创刊,一直到零几年的有关性的研究。但是这几年我就没有再去了,因为不在那边学习了。按照以前的这些资料,调查报告数据就有很多份,我们中国的大学老师对我们的大学生、大专生进行有关性的调查他们得到的结论基本上是有性知识的学生,就是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性教育开展的非常好的学校的学生,他们在这个恋爱过程当中发生性关系的比例远远要小于没有这方面教育的学校。比如我在北医进修的时候,晚上会有公开课,就是教授们去给学生们讲有关性的各方面知识。记得是一学期的课,有很多堂。
教授就会很在课堂上问,无论男生女生,大家都手淫过吧?底下同学就哄堂大笑,就是在那个场合下,真的不觉得性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我们在一个场所里面,很正经很幽默的讨论一个有关性的问题。据调查报告反映,医科大学的学生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比例要远远低于其他学校。我也协助《点豆豆》节目做过一期有关性教育的调查,虽然家长没有进行过性教育,但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还是知道的,明显并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是片面的、世俗化的、玩笑化的,更容易让孩子理解错误或者是走向歧途。家长在这方面不给孩字进行教育,孩子由于身体的变化,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就有可能会有问题的。
一些错误的观点:
家长要让孩字看到爸爸妈妈裸体吗?
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性教育的时候,不去讲感受,要讲生育是什么,生理上的变化是什么。身体和精神层面感到愉悦的部分,好的部分,要给孩子留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这个奥秘。异性之间接触,荷尔蒙就有变化了,身体就有感觉了,家长要给孩子保留着,我们要保护着这个瑰宝,保护着潘多拉盒子里面的宝石(在不同的角度看,潘
多拉盒子里也有好的东西)。不要轻易地替孩子打开,而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应该把他(她)自己要知道的生理结构常识部分告诉给孩子。
性教育谁来讲?
谁来讲?爸爸给儿子讲,妈妈给女儿讲,各自保留着异性的、神秘的部分,还要把那个羞涩,不好意思的情绪保留着,作为父子,母女之间的小秘密悄悄地说。不要给孩子看裸体,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孩子保留着这个秘密,性教育也有图片,不必要亲身示范。孩子的大脑发育,从看着真实的苹果数数,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发展到2+3=5,就是思维方面的一个飞跃,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孩子是完全有能力看着图片去想象、联想的,而不需要任何事都要在孩子面前真正演练一遍。有些心理过程,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体验。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女儿喜欢爸爸,儿子喜欢妈妈,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查看。孩子对异性父母会有幻想,因为异性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异性,要通过与异性父母的互动关系来了解异性,学习怎样与异性打交道,建立亲密、紧密的关系。如果孩子看到异性父母的裸体,部分幻想变成了现实,对某些部位印象深刻(其实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边界)。那么对孩子对异性父母的向往,是促进发展了?还是就此阻碍在这儿了?这就很难说了。
一些错误的观点:
孩子4岁就要分床吗?
有一个称之为科学什么的公众号,上万的点击量,说孩子4岁就要分床睡,否则会性早熟,我看了以后很担忧。为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在正常的发展下,从他出生,甚至在孕期,都跟妈妈形成依恋关系。依恋关系链接着爸爸、妈妈、孩子,能不能分床睡是对依恋关系的一个检验。
在我们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妈妈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回去工作,以前并没有这样的儿童心理知识普及,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养育,孩子可能没有真正的形成依恋安全感,就在那儿缺着,不是自己能长上的。所有关系都需要互动,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孩子缺少这部分,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补上,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依恋安全感。孩子可能用一些表现来表达,比如说他哭,闹,缠着大人,上学的孩子不写作业,要你陪着,天天找家长啊,几乎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跟依恋安全感相关。孩子长到4岁的时候还没有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穿衣服,你让他自己穿,但他就不穿,能跟你耗一天,就等着你给他穿,你给他穿他就觉得“你爱他”。这样的方式下,你爱他还爱的不够呢。这个展开说又是一个大主题,至少是5天30小时的课程,所以这里不延展了,会在后面的专题中再讲。
孩子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尤其是妈妈,孩子还觉得这是一种爱的方式。你白天做的不对,给孩子整的不舒服,很别扭,孩子也不会说,就靠着你晚上睡觉,能躺在你旁边,摸着你,闻到你的呼吸,此时安安静静不说话的妈妈大部分是不会再说错话、做错事来伤害孩子了,这是难得的孩子补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逼着孩子跟你分床睡,把他推出去,无论你用什么手段,比如哄骗、要求、恐吓、哪怕是所谓的“讲道理”,其结果都是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在这里,家长不要讲“孩子已经同意了。”4岁的孩子还不清楚“同意”对他意味着什么结果,他还不具备这个理解和承担的能力,在以后的心理治疗、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是很困难的。
分床的事情,几岁分床,家长都很关心的,我要说的是:分床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养育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不能划过来一个统一的标准线,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时候分床呢?分床是在你的孩子建立了正确的依恋安全感之后,他(她)会自己离开。你要相信人都是往前发展的,当一个孩子相信你是爱他的,他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了,自己可以出去闯了,他就会自己要求跟你分床,这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般的初期,出去睡,又会回来,再出去,每个孩子不一样,不一定是到几年级。我们有一篇文章看孩子是不是有安全感,就孩子的成长经历来看的,看他发生了哪些事情的,这是我们这个多年的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会发给各位群主发给大家填。孩子怎么样就是好了,就可以分床了,这个标准目前是没有的。我个人的理解,分床和性早熟是没有关系的。
什么情况是不适合孩子再跟家长一起睡了?孩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同异性父母之间不适合再在一个床上睡了。女孩子长到10岁月经,男孩子基本在六年级就遗精了,不适合和爸爸或者妈妈睡在一个床上了,尤其是有的男孩还要抚摸妈妈,摸妈妈乳房什么的,这种情况就已经很不适合了。这是在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样有可能导致乱伦的幻想、甚至是事实情况的发生。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以及对妈妈身体的抚摸等,我们在第三讲会具体来讨论。我认为通常情况下大家说的“性早熟”是一个生理性的问题,这个“性早熟”的概念内涵是什么是需要探讨和定义的。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讲儿童的心理发展,4岁分床对孩子是不是合适?我们并不把重点放在儿童的性早熟上。
科学心理学没有快餐,我愿意陪你细工慢火好好聊,你有没有耐心好好学?
认真做作业?
互动群报名、及本期作业问卷请联系各自群主(请见文章底部),非比儿童心理群:15611717252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bIpzxWicrAJzz0LibeialJBV2xV7gFBA7PUUCUrzTibVahe7jYAxmibm74f6KuyHia8EuTZUmiaTTEicPJ2UHmjOicGbM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下期预告:
4.性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重要影响和关键点是什么?家长和心理工作者要怎么做?
内容: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在
100
年前在长期对成人患者的治疗中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性发育作为动力而进展的,由此他提出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性敏感期。那么,这些抽象、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到底有没有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实际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邀请了我国儿童心理精神卫生领域的著名专家杨志伟博士,听大师讲述他
30
年的临床经验中是如何出神入化的运用老弗爷的理论帮助孩子和家庭解决那些难以理解的困惑和现实困难的?听大师讲述儿童期的“性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对未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切实影响,作为家长和心理工作者,我们如何理解和帮助孩子们度过那些看起来似乎“与性毫无关系”的特殊时期的。
5.性侵是什么?怎样理解和关爱受害者?寒假来了,父母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孩子、降低危害?公众和媒体要注意什么?
内容:性侵在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而肇事者往往又是熟人,防不胜防,在父母提心吊胆的时候,可能会无意中、在潜意识中就将这些焦虑传达给了孩子,影响到孩子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焦虑和恐惧,从而减少探索行为的发生,阻碍发展,并且还可能发展成为人格中的一部分。即使孩子没有被性侵,但由于家长的过分担心,反而同样给孩子带来了伤害。那么家长要怎样做才是对的呢?发现了被性侵,又能怎么办呢?
6.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传统观念下如何开展性教育?性教育除了“性生理”还有哪些内容必不可少?
内容:羞涩的教师,欲言又止的父母,背后窃窃私语的邻居,还有胡言乱语的调皮男生不知深浅地大放厥词……使得“性”成了一件不得不说,却又不知怎么说才好的尴尬事……如何理解“性教育”?性教育只是进行性生理的传达么?除了生理知识外,我们同时还要给孩子传达些什么?除了性侵和法律,性教育中还有哪些不容被忽视的方面和要点?正常的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向孩子传达如何面对和谈论有关性的话题?
以上课程请进入“非比儿童心理”直播间收听:

7.幼儿园长、儿童教育类校长专场:怎样用心理学遴选师资,提高教学指导技能,切实帮助幼儿健康优秀的成长
时间:待定,需特别联系客服报名:15611717252,
13801206179
内容:近年屡现媒体曝光事件,都是3岁左右的幼儿,儿童安全成为整个社会岌岌可危、人人自危的大事件,并且一而再的曝光,让公众们严重处于焦虑状态,不禁要问: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8小时都做了什么?是怎样被对待的?他们安全么?幼儿园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家长们人心惶惶,老师们也被牵连着成了过街老鼠,一些人感觉到羞耻、被指责,年轻人觉得太难了,没有希望和前途,纷纷考虑辞职、转行……内忧外患,幼儿园如何维系?又如何帮助家长重建信任?有些由于家庭养育问题造成的“问题”儿童进入幼儿园后,确实成为令带班老师头疼的硬石头,如何帮助老师们减少压力?如何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儿童难以教导的在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如何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成长中与众不同的不足,说服家长尽早向专业机构求助,而不是依赖于“万能”的幼儿教师耽误了孩子最佳的调整期,影响未来发展。老师们如何识别正常和非正常发育的儿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bIpzxWicrAJzz0LibeialJBV2xV7gFBA7PUUCUrzTibVahe7jYAxmibm74f6KuyHia8EuTZUmiaTTEicPJ2UHmjOicGbM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科学心理学没有快餐,
我愿意陪你细工慢火好好聊,
你有没有耐心好好学?
持续一年、科普、免费
《中国儿童心理知识科普公益大讲堂》
特邀国内儿童心理咨询、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
结合当下公众最关切的问题以及多年的研究实践
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本 活 动 欢 迎
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教育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参 与 群 转 播
联系:15910720957、156117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