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第2讲笔记【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下)】
标签: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咨询儿童心理师非比人际交往育儿 |
分类: 儿童心理专刊 |
第二讲笔记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讲我们讲的是性格,今天我们讲人际关系,但是前面我们还是提到了性格,为什么?因为性格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性格也是决定我们怎么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妈妈和我们互动,不仅决定了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性格,也决定了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行为方式是什么?
比如说这个妈妈经常跟孩子说无关的事情。经常让孩子来配合他去做一些其实孩子并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这个妈妈的话语、语言在孩子的感觉里面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越来越被忽视了。这个孩子就不再去听妈妈说什么讲什么?形成这样一个方式以后,他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做事。比如有的小朋友进到幼儿园以后,老师说什么他都不听,他只去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刚才有同学一看这个视频就说好像在找东西,他好像在干什么?就是他要转移注意力,而这是妈妈跟他互动的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形成了模式,在别人和他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女性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就会东张西望,完全不理会,他会用这种方式对待那个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互动方式,可能还不能构成心理学上的移情,只是在重复,用他和妈妈的经验在去重复这样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可以真正理解他,可以懂他,可以很重视他的人的时候,他可能才会改变,这个人可能就是心理治疗师。
他与妈妈这样的互动,形成模式,这种模式会带到幼儿园。因为他出去以后见到的第一个其他的女性就是幼儿园老师,长期打交道的就是幼儿园老师,再进入小学,再一步步走。他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如果不做专业干预的话,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懂得这里面发生什么,没有做到很好的理解和互动,他的行为方式很难改变。
这样的行为方式就变成了他跟人打交道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就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未来可能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孩子是没有情感体验的,没有被理解,没有被妈妈懂得。在妈妈眼皮底下,但是妈妈没有真正的看见他,没有明白他在说什么?他的内心跟人没有建立起来链接,跟人是没有关系的,所有这样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会表现怎么样呢?
他跟人打交道,有可能是家长要求的。比如说很多家长会反映,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不主动打招呼,家长要求他打招呼他都不打。如果您的孩子有这样的状况,你要去思考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有忽视他的情况。我不理解他的时候有多少,为什么他对跟人打交道不感兴趣?
如果他有好的体验,比如家里的老人,奶奶或者姥姥对他很好,很关心他、很爱他、很理解他。我们所有的家长都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但是溺爱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比如给孩子拍录像的妈妈,逗他想让视频好看,他也爱孩子,但是在那个时间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孩子被人理解,与人打交道时有被重视的感觉,这个孩子,他再遇到其他老人的时候,他会有一个怎么样的感觉呢?
他看见年龄大的女人,就会想到他姥姥或者奶奶。他姥姥奶奶是令他愉悦的令他开心的,他会主动上前跟他们打招呼。因为他想他们可能会跟我玩得很好。
所以妈妈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孩子对女性的感觉,最初的感觉。孩子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对男人的感觉的形成,是爸爸担负着主要责任。我怎么样跟男人接触,男人在我的感觉里面是什么样的,就是爸爸那个样子,那个状态,他是令我害怕的,还是让我感觉到我被支持的,愉悦的。他在见下一个男人的时候,他的心里面会有一个预期。就是他感到害怕还是高兴。这样的感觉会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是接近他,还是远离他,躲着点。
总结来说:妈妈是孩子和女人打交道的基础,爸爸是孩子和所有男人打交道的基础。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孩子进入社会,最早是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他怎么和外人打交道的基础能力,他和外人打交道需要依赖基础能力,他凭什么和外面打交道呢,而不是生下来就去幼儿园。他所具有的那些内在的东西,就是他跟别人是怎么打交道,如何打交道,这样的模式来支撑着这个人,去和其他的人打交道。
支撑着他的这个东西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就决定了他在幼儿园的环境里面怎样去做,怎样为人处世,尤其跟老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他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模式的重复、强化、继续扩大延展。好像是一棵树,我们家长给他形成了一个树干,幼儿园又在上面形成了一些树枝,等到小学的时候,这些树枝可能又有了更新的分叉,之后上面再去长出来一些叶子什么的。这个人的人格就形成了,他是个柳树、他是个杨树、他是个松树、哪里是关键呢?
小的时候,尤其是一岁以内,其次是三岁以内,再然后是六岁以内。所以孩子一进幼儿园,在幼儿园期间他是怎么样的,入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就可以看到前面的养育当中可能会存在怎样的问题。我现在做亲子互动观察,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这样的一个服务,他们可以在孩子尽量小的时候,让专家来帮她看一看他们的互动当中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样能够及早避免。目前接待的所有家庭都能在这些小细节里面找到影响孩子发展的大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爸爸好像是在和孩子建立关系。有些爸爸真的很努力、很用心的陪孩子,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事情,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和他真正建立关系,他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去。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爸爸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处理,这时候就要教爸爸怎么样正确的互动,并且爸爸要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重要性等,参加依恋工作坊,会详细讲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爸爸在这些过程中要承担的角色及作用、明白自己将带领的方向,有了方向,爸爸才更清楚明白自己要怎么做,自己对孩子的性格、人际模式的形成担负着怎样的责任,爸爸妈妈也会克服自己的弱点,为孩子而让自己尽早、尽快地成长起来。有的夫妻关系之间的矛盾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呈现出来,可以看到孩子是怎样被影响的,孩子用怎样的方式来应对,并在爸爸妈妈的关系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这些都会形成孩子跟人打交道的模式。
接下来就讲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体验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跟人打交道,很多人说“孩子跟人打交道是没有问题的,他可以跟人交往,可以很开朗”。这样就结论他是好的人际关系吗?或者证明他是不自闭的吗?他愿意和人接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人际关系,表面跟人打交道的背后,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东西,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去想,关系就是你和我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还讲不到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只谈两个人,三个人会更复杂了。三个人的关系涉及到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这样的三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人在两岁左右,到青春期十五六岁十七八岁,三元关系都在发展。孩子的青春期,不仅跟普通朋友,也去谈恋爱,去建立自己的家庭,都根植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我跟我爸妈或者我爸妈再生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也就说一个妈一个爸,加上他们的孩子构成一个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就会成为我们所有跟别人打交道的关系模式的基础。
前两天在群里有家长提到二胎的问题,老二出生了,老大会怎么样?这个时候要特别的注意,老大在老二出来了,对他会有怎样的影响,他的性格他的心理包括他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个对孩子,不仅仅是老大,还有老二,他们未来在社会当中跟别人打交道是怎么样的,有机会你们听我来讲。我们家也是两个孩子,我是老大,这是非常巨大的人生的改变。
人际关系的背后,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你可以结合自己想想,因为别人你不了解,但了解自己,其实这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尝试着了解一下自己。比如一些销售人员,金牌销售,卖货卖的很好,有很高的销售额,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那么他和别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销售跟别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利益关系,是这样吗?我怎么样能够销售成功,我怎么样能够达到我的目的。实际上我们很多孩子现在也是这样的,跟人打交道,想到的就是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样,他并不是一个情感连接,对人没有感情啊。比如说夫妻之间也是一样的,夫妻之间的表现或者行为,比如经济上是独立的,还是融合的等等,也是有安全感决定的,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有的同学已经没有耐心了。没关系,你可以出去溜达溜达,愿意听回来再继续听,不愿意听就可以不听了,每个人都以有自己的选择。
说到利益关系,达到目的,我会评价你是不是满足我了。比如说现在,我要的东西你怎么还不给我呢,你还没有给我,你不是一个好老师。这是什么,是在自己的框架里边,并没有进入到我的框架里边,没有跟着我的节奏走。那么你满足我你就是好的,不满足我你就是不好的,以实际效果来评判的方式,是说跟我没有情感链接吗?
有一些同学可能是我的学员的家长,也可能自己直接就是我的学员。我在讲话的时候,不管我说什么,他们都愿意听。只要听到我的声音,他们就觉得好,觉得有支持。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在长期的接触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安全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信任关系。所以我们的接触是什么样的接触呢,是有情感的接触,是有情感基础的一种链接,这样的关系就会有不同。
我们还有第三种关系是什么?你是否会经常这样说,或者别人跟你回家说,或者你这样去要求孩子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应该把这个课讲的简短、你应该简练、你应该重视你的时间。
“应该”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标准,然后我们要按照那个标准去操作、去执行才可以。但是这个标准每个人可能不一样,你认为这样好、他认为那样好,重口难调。这个“应该”在心理学里边,我们认为他是一种攻击。这个攻击是什么?叫超我攻击。如果是说认为自己我该怎么怎么样我就怎么怎么样,那就是一个超我攻击。超我是什么呢?超我是用道德、用社会标准、用最高的、至高无上的一些条条框框来让自己必须要这样去做。不这样做不行,这就叫道德绑架。超我攻击是对自己的攻击。但对别人要求“应该”,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框架标准去做事,否则你就是不对的,这相当于是对别人的攻击。
有些孩子可能有过于严苛的超我,被家长过于严厉的要求。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家长跟孩子说多了以后,孩子自己会觉得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当他不这样去做的时候,他就会觉得非常非常难受,那种感觉就好像用绳子把孩子捆起来了。然后当你把这个绳子没有了,他反而不知道要去做什么,他的胳膊不知道放在哪里,腿不知道放在哪,这就是意识层面的绑架。比如见人打招呼,你说这是一种礼貌,如果你不打招呼,你就是不礼貌的。那这个孩子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害怕不害怕,见了谁都得打招呼,而且还要笑,不笑还不行。不笑呢,你不欢迎别人,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所以为了让别人感觉舒服,自己的孩子不管他是什么情况,高兴不高兴,他都得咧个嘴呲着牙,冲别人笑还得大声说:阿姨好叔叔好。在这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这个孩子会形成什么样呢?会形成一些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被你逼着去做,一些虚假的行为。这里有一篇关于“假我真我”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
被这些意识、道德绑架去做一些事情,也会在人际关系当中形成一个这个特点。他跟“假我”有非常深的连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会幸福吗?他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为了满足他心里头父母强加给他的那些条条框框。他形成习惯以后,没有人要求他,他自己会要求自己这样去做,然后他以一个假的面目去面对所有的世人。真的自己,不愿意去做这些事儿的自己,是不敢出来的,是不敢露头的。这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严重的伤害。他可能会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在人际关系的背后,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背后,在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形成了,它不仅仅是性格,而是我们人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是来针对孩子讲的,怎么样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说成年人面对的人际问题怎样去解决。
成年人的人际关系问题不解决可以吗?看起来似乎不可以。如果你不解决的话,你这样的行为模式,你自己不知道问题在哪儿。然后你继续这样去做,无意识的去做,也会跟性格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情绪,爱生气、爱发脾气,这些都会影响你跟孩子接触。你跟孩子的互动是什么样的,你对别人都不好,对你的孩子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模式已经形成了,改变起来是非常非常的困难的,必须在专业团体里边,或者是做一对一咨询的一个长长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去改变。
在心理专业团体里,通过大家互动,互相发现,然后老师的指点及自己去学习怎么样觉察自己的状况,进行提高,这是完全可以的。我本人以及近十年带的这些学员家长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都有非常大的进步。所以家长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说给孩子已经形成了什么,好像很自责。不用这样,因为我们没有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状况,而这些状况是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带给我们的。那我们就去怨恨他们吗?
我们家长的这些方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们的爸爸妈妈那里来的。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跟什么毕业、有多少文化、懂几国语言以及挣多少钱等都没有关系。在会挣钱的背后,到底是利益、情感、还是被绑架,为了给父母争光,给家族争光,我去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者,这个很难说,只有在进行心理成长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很深的觉察才可以找到最根基的点。
我们表面去看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成功的原因背后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可能有健康的,有不健康的。从哪里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成功的,从他的孩子身上知道。因为他所有的模式,都会传承给孩子。
有家长说孩子已经大了,超过了这个时间怎么办?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神经是可塑的,即使我们很大年纪,我们去做努力,去修改这些习惯。怎么修改?原先成千上百万次形成的模式,再经过成千上百万次的重复,好的方式的重复,去把原来不好的方式覆盖掉,这个人就可以改变,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恐怕我们没有那么长的生命。
对我们三四十岁的人来讲,我们要用比我们年龄更长的时间、更多好的体验,让自己改变,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对于两岁的孩子,我们去重复三年好的东西,到他五岁的时候,他可以变好了,这是可能的。所以这里面就需要方法,需要专业人员帮助你更快更好的达成,还有你自己的努力。
孩子已经形成了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家长要通过向专业人员求助,来了解“我是什么样的模式,我是什么样的习惯”,之后去改变,然后再改变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学习怎么样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家长在心理的团体里边或者在一对一的咨询过程当中被理解,把被理解的感觉带给孩子。家长也是习得的,跟自己的爸妈没学到,跟心理专业人员去学习,去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是要书本学习吗?我给你讲大道理吗?那是没用的。
你要有被理解,这是很复杂的过程,你有好的体验之后再给到孩子,慢慢就改变了。我原来也有很多状况,我们没有完人,我也有脾气,也有情绪等等,在学习心理学10年的过程中,我的孩子、家庭也越来越好,孩子也很优秀。所以是完全有希望改变的。
孩子已经形成的东西,靠家长自己去改变,就比较困难了。比如说他已经几岁了,一方面是你能不能知道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可能很难知道,因为你没有专业的学习,又没有相关经验,自己又身在其中。就算心理人员也看不了自己的孩子,如果遇到问题我们也要向其他人求助。对于孩子已经形成的一些东西的改变,可能只有通过求助专业人员去观察,然后帮忙去修正。尤其在幼儿园、小学,他已经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一些问题的情况,就更要有专业人员介入。年龄越小,越早改变,效果越好。
今天的课程基本上就到这里了。好像是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婴儿时期,家长跟我们互动的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未来跟人打交道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可以被修正的,家长要学习和提高,只是靠学习知识是很难达到的。通过今天的讲课,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们正确的方向,以及我们跟孩子互动,跟孩子在一起,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至少你可以做到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非常专注、非常友好的去倾听孩子的需求。但是孩子很多时候是不能表达出来的,他表达的不准确或者根本说不出来,他也不知道他要什么,所以家长要自己去理解,通过自己的经验去看我要给孩子什么东西,帮助孩子说出来。这样和孩子的一个好的互动,帮助他怎么样去建立跟人一种好的感觉。有情感的连接,才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尤其是在建立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都需要有情感基础做链接。
没有情感,利益上面的链接,利益结束以后就不会再有让他感觉到被支持的东西了。情感永远大于理性,这是我们做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的结果。所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好像今天的课程,我愿意来提供所有的直播费用,而且愿意延长时间。在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把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分享给大家,因为它在国内太不普及了。希望多多少少对各位有帮助,我是带着非常充沛的情感来做这件事情的。
在我的十年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投入了上百万的学费,我的老师全部都是国际一流大师,以及国内的最前沿的一流老师,目前我依然每月近万元的个人体验、督导费用。但是我的这些所得所获,我能够真正提供服务、能够享受到我服务的家长和孩子非常有限,因为我的时间和服务能力都是有限的,我的投入产出性价比就不高。但在微课这段时间里,我能把这些所思所想所获,通过群主的主持、支持,传播给这么多的家长,让这些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更幸福,让父母们能尽量走在正确的路上,这是我今天来做这个讲座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