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录:我的新书刚出版

(2014-04-24 20:37:52)
标签:

盛唐诗人

李白

杜甫

孟浩然

王维

分类: 文化活动消息

      http://s15/bmiddle/001i07thzy6ImuqYSXIce&690

         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录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颀

王昌龄、高适、岑参、储光羲、贾至)

          郭 谦 

            

唐代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上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作家。尤其是在盛唐,名家辈出,佳作竞传。除了李白、杜甫两位世界级巨擎外,还诞生了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高适、李颀、岑参、贾至、王之涣、储光羲、常建、元结、韦应物、刘长卿、贺知章等数十个才能杰出的名诗人。

从宋代以来,对唐代诗歌和诗人络绎不绝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选本、诗注、年谱、传记一类的作品,使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对唐代诗人的年谱研究从宋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间,出版了许多版本的个体年谱。但过去的个人年谱仅仅只对某个诗人阐述某年有什么样的文学活动,有什么作品,这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都有其背景,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活动都会对个人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发生影响。这就需要一种群体年谱来叙述在哪一年中这些名作家每个人在干什么?他们有哪些交往?相互酬唱、赠寄了什么样的作品?哪些作品因何种原因而引起他们的写作动因的?文坛有哪些重要人物出生?哪些人离开了人世?哪些年轻作家兴起?等等。这一横向研究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很多精力、时间,但意义重大

   上世纪中叶,唐代文学学者中开始从“群体年谱——合谱”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如1964年(民国75年7月)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了罗联添编著的《唐代诗文六家年谱》(独孤及、韦应物、张籍、刘禹锡、李翺、司空图), 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年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沈惠乐和钱伟康合著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1993年巴蜀书社出版了张志烈编著的《初唐四杰年谱》。但与浩瀚的个体年谱相比较群体年谱(合谱)十分罕见稀少。

笔者从小就喜欢唐诗,可以说是在唐诗的甘露浇灌下成长起来的。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年表)一书,是我青年时期读的次数最多的书籍,也是我涉及到的第一部唐代诗人年谱。对历史上浪漫主义诗歌我很痴迷,因此在1997年曾对崇拜的偶像李白生平事迹进行了大量的梳理、研究,写出过一本12万字的《奇侠李白的故事》(44则),重庆出版社编辑1998年给我来信意欲出版,后因流行出丛书,孤本利润太薄而被放弃。

但在研究李白生平事迹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李白与杜甫、李白与孟浩然、李白与王昌龄、李白与其他唐代名诗人及书画家交往频繁而有趣的景象。从而开始注意研究杜甫与高适、杜甫与岑参杜甫与贾至、王维与孟浩然、王维与李颀等等之间交往、交游的历史事件。2004年至2005年我编写出一本《盛唐十大诗人年谱(合谱)》,该书在学术上得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三家出版社的认可,但因个人经济上窘迫,无出版赞助资金。加之当时(2005年底)个人精力花费在新浪网站组织博客文学联谊会,出版电子会刊《博文》和出版《作家报》副刊《博客世界》报纸上,没有时间去处理出版的事宜,因而《盛唐十大诗人年谱(合谱)》一书迟迟没有出版。

笔者在研究盛唐十大诗人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一直牵累着、困扰着、牵引着、激发着我,让我有更多的兴趣去从事更广泛地研究。这些问题是:杜甫写了很多诗歌赠送给李白,李白为什么写给杜甫诗歌相对来说少的多?李白对青年时期的高适很照顾,为什么李白晚年有难,高适不去帮助?而高适为什么可以与杜甫交友终生?李白写了不少诗歌赠给孟浩然,孟浩然为什么没有回赠诗歌给李白?李白与王维是同一年出生,先后一年去世,有几年他们几乎都在长安活动,为什么这两个大诗人没有交往?孟浩然与王维都是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的特色?王昌龄与高适的边塞诗有什么区别?如此等等。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间间断断地写了一批文章:《李白为什么写给杜甫的诗歌不多》《李白为什么与王维不交往》《孟浩然为什么不回赠李白诗》《王维与孟浩然的田园诗有什么不同》等。这些反映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的文章,与十大诗人年谱(合谱)结合起来出版更能让人了解盛唐的多彩文化景象。因此现在拓展开的书取名为《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录》,书分三个大部分:一。十大诗人交往的奇怪现象;二。十大诗人年谱合谱;三。十大诗人酬唱诗歌。

本书年谱部分以独特的视角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王昌龄、岑参、贾至、李颀、储光羲有机的横向联系起来,综合了他们的时代背景,各自的生平生活、行踪、交往、诗文写作。从清晰的年表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诗人在各个年代和时期的文化活动、文学写作成就,而领略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和他们为实现“齐国平天下”政治抱负的艰难历程。从而深切地了解他们在文化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更透彻地理解他们遗留下的精美作品,吸收和继承他们的优秀文化精神。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揭示生活圈。本书把十大诗人与盛唐期间的其他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学者密切联系起来,把十大诗人生活、行踪及其文学创作放到一个大的文化范畴圈内进行考察,这对传统年谱学是一个创新。同时,为读者展现出各个诗人独自的生活圈,以便清晰地看到他们丰富多彩文化世界。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简洁明了。本书以按年系叙述各位谱主事迹的方法,对十大诗人的家世里居、生平行事、创作活动、交往活动等,均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对各种史料中有关谱主不同年份活动的差异、异说,进行了认真的比对,最后取大多数当代学者认可的和最新学术论文中的研究观点进行编年。从公元689年至772年(即从第一位诗人孟浩然出生至最后一位诗人贾至去世),共84年。虽然在确定某一作品的年系上学术界有分歧,编者则选择为大多数学者已论证、认可的观点和最近资料提供的新观点来确定每篇诗文写作的年代。本书向读者清楚地交代某年中十大诗人的写作成果,但对一般诗句不作注解、讲评。以便让读者的视线集中在十大诗人的文化活动、相互关系上,而不拘泥在某些字句上。

本书部分内容富有开拓性的意义,出版界还没有出版过王昌龄、贾至、李颀、储光羲四位大诗人的年谱,对他们一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笔者对他们也做过很多较细的研究工作,着力于开拓荒芜田地笔者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微力,进行尝试,以抛砖引玉。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有:李白年谱安旗、薛天纬编著(齐鲁书社1982年8月出版)、杜甫年谱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出版)、《孟浩然年谱》刘文刚编撰1995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维年谱 张清华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9出版)、高适年谱 周勋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王昌龄研究 李珍华著(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出版)、岑參集校注附錄〈岑參年譜〉,陈铁民、侯忠义著(台北: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褚光羲生平事迹考辨》 陈铁民著(《文史》第12集 )、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著(中华书局1980出版)、唐诗人行年考谭优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 吴文治著(黄山书社1987年出版),另参考了其他几十本相关唐代文学研究书籍和《文史》《中华合页文选》及多所大学的校报、校刊有关文献力求祥实、准确,不虚构,不想象,不胡编乱造。凡有异说的,反复查证核实

由于史料的不充分及参阅的文献内容的不一致,编者深深地感到某些诗文的年系和十大诗人的某个活动的考证,还有待于借助新的文史资料的帮助而进行修订和补充。

本书既是一本适合唐诗爱好者、文史爱好者和大学中文系学生阅读的通俗性读物,又是一本可供作家、学者参考的学术性书籍。此书的出版无疑会给唐代文学研究界激起一片浪花,会获得读者及业内专家的青睐。

                   ——2013年冬郭谦写于北京甘泉斋

 

目录:

上卷:十大诗人交往的奇怪现象

一.盛唐诗歌两派两高峰

二.十大诗人上榜理由

三.李白为什么写给杜甫的诗歌不多

四.李白为什么与王维不交往

五.孟浩然为什么不回赠李白诗

六.李白为什么对王昌龄很深情

七.李白笔下的“张五”是何许人也

八.王维与孟浩然的田园诗有什么不同

九.杜甫与高适有什么样的交情

十.岑参诗题中为什么提杜甫

十一.孟浩然为啥舍命陪君子

十二.李白与唐代哪些书画大家交情深

 

中卷:盛唐十大诗人年谱(合谱)

1.公元689年 武后永昌元年 孟浩然出生…………………………(1)

2.公元690年 天授元年 李颀出生 …………………………

3.公元691年 天授 ………………………………………

4.公元692年 如意元年 …………………………

5.公元693年 长寿二年 ………………………………………

6.公元694年 延载元年 ………………………………………

7.公元695年 天册万岁一 ………………………………………

8.公元696年 万岁通天元年 ………………………………………

9.公元697年  万岁通天二年………………………………………

10. 公元698年  圣历元年 王昌龄出生 …………………………

11. 公元699年 圣历二年  ………………………………………

12.公元700年  久视元年 ………………………………………

13.公元701年 长安元年 李白、王维出生………………………

14.公元702年 长安二年

15. 公元703年 长安三年

16. 公元704年 长安四年 高适出生

17.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

18. 公元706年 神龙二年 储光羲出生

19. 公元707年 景龙元年

20. 公元708年 景龙二年

21. 公元709年 景龙三年

22. 公元710年 景龙四年

23. 公元711年 唐睿宗景云二年

24. 公元712年 景云三年 杜甫出生

25. 公元713年 唐玄宗开元元年

26. 公元714年 开元二年

27. 公元715年 开元三年 岑参出生

28. 公元716年 开元四年

29. 公元717年 开元五年

30. 公元718年 开元六年 贾至出生

31. 公元719年 开元七年

32. 公元720年 开元八年

33. 公元721年 开元九年 王维中进士

34. 公元722年 开元一0年

35. 公元723年 开元十一年

36. 公元724年 开元十二年

37. 公元725年 开元十三年 

李白、孟浩然相交于襄阳

38.公元726年 开元十四年 储光羲中进士

39. 公元727年 开元十五年 

孟浩然、李颀、储光羲相交于洛阳 王昌龄中进士

40. 公元728年 开元十六年 

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相交于长安

41. 公元729年 开元十七年

42. 公元730年 开元十八年

43. 公元731年 开元十九年

44. 公元732年 开元二十年 

王维、储光羲相交于洛阳

45. 公元733年 开元二十一年

46. 公元734年 开元二十二年

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

47. 公元735年 二十三年 李颀、贾至中进士

48. 公元736年 开元二十四年 

49. 公元737年 开元二十五年 

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长安旗亭宴游

50. 公元738年 开元二十六年

51. 公元739年 开元二十七年 

李白、王昌龄在巴陵相遇

52. 公元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孟浩然病逝

53. 公元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王维、储光羲、崔兴宗、裴迪、张隐居终南山、蓝田

54. 公元742年 天宝元年 李白应诏入京

55. 公元743年 天宝二年

56. 公元744年 天宝三年 

岑参中进士 贾至与高适在梁宋相识

57. 公元745年 天宝四年

58. 公元746年 天宝五年

59. 公元747年 天宝六年

60. 公元748年 天宝七年

61. 公元749年 天宝八年 高适道科中举

62. 公元750年 天宝九年

63.公元751年 天宝十年

64. 公元752年 天宝十一年

高适、岑参、杜甫、储光羲等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

65. 公元753年 天宝十二年

66. 公元754年 天宝十三年

67. 公元755年 天宝十四年

王昌龄被杀害  杜甫被推荐授官职

68. 公元756年 唐肃宗至德元年

69. 公元757年 至德二年  李颀病逝

70. 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

         贾至、杜甫、王维、岑参早朝有诗词唱和

71. 公元759年 乾元二年 

李白、贾至巧遇在洞庭

72. 公元760年 上元元年 储光羲病逝

73. 公元761年 上元二年 王维病逝

74. 公元762年 唐代宗宝应元年 李白病逝

75. 公元763年 广德元年

76. 公元764年 广德二年

77. 公元765年 永泰元年 高适病逝

78. 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

79. 公元767年  大历二年

80. 公元768年 大历三年

81. 公元769年 大历四年 岑参病逝

82. 公元770年  大历五年 杜甫病逝

83. 公元771年 大历六年

84. 公元772年 大历七年 贾至病逝

 

下卷:十大诗人酬唱诗歌纵览

一.情况简介

二.盛唐诗人与李白唱和及相赠的诗22

三.盛唐诗人与杜甫唱和及相赠的诗10

四.盛唐诗人与王维唱和及相赠的诗42

五.盛唐诗人与孟浩然唱和及相赠的诗12

六.盛唐诗人与高适唱和及相赠的诗15

七.盛唐诗人与岑参唱和及相赠的诗9首

八.盛唐诗人与贾至唱和及相赠的诗12首

九.盛唐诗人与王昌龄唱和及相赠的诗15首

十.盛唐诗人与李颀唱和及相赠的诗4首

十一.盛唐诗人与储光羲唱和及相赠的诗5首

十二.唐代十大诗人与同时代名诗人诗词酬唱一览表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