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理解,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是学习佛经的一个重要方式。
色拉寺每周一到周六,下午三点到五点的辩经已成规矩,上百号僧人有老有少,唇枪舌剑,击掌跺脚,神态各异,不可不看。
听不懂藏语也没关系,看看问者那种气势逼人的声威、手势以及答者的种种神态,足以令人大开眼界。
▲还不到下午三点,色拉寺辩经场没有开门,但已有很多游客在门前等候。
▲下午2点50分左右,开门了。辩经的僧人们开始入场。
▲辩经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多人一组;分为提问者(藏语称“阿规”)和答辩者(藏语称“其规”)。“其规”(答辩者)用一块垫子坐在地下,“阿规”(提问者)站着提问。
▲下午三点,辩经正式开始。迟到了要磕头三个,以示歉意。辩经场是树林中一块铺满小石子的空地,铺小石子是为了防止下雨后地面潮湿。
▲索朗次仁,25岁,拉萨林周县人,2008年来到色拉寺学佛经,现在上初级班。今天他是一位“其规”(答辩者)。
▲平措顿丹(右)和索朗次仁一样,是2008年进色拉寺学佛经的,都是林周县人。今天,平措顿丹是“阿规”(提问者),他将向索朗次仁提问,进行辩论。
▲辩经开始,“其规”(答辩者)坐在地上,“阿规”(提问者)轻拍双手示意开始进行辩论。
▲每次提问时,“阿规”(提问者)先退后几步,紧接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左腿前跨步抬起,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答辩者头上或额前。
▲索朗次仁正在回答平措顿丹的问题。
▲平措顿丹提出问题之后,继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
▲索朗次仁在仔细听平措顿丹的问题和解释,同时暗自寻思该如何回答。
▲他们讨论的问题和数字有关。
▲索朗次仁用指头计数。
▲设计台词:索朗次仁——“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来!”
▲同一个班级的被安排在一起。平措顿丹提问结束,大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索朗次仁还要继续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
▲另一位“其规”(提问者)开始向索朗次仁提问。
▲答辩者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的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
▲“其规”(提问者,右)一边做动作,一边提问。
▲索朗次仁没听清楚问题,请提问者把问题解释一下。
▲辩经过程中,除了辩论的双方,旁边还会有人作证,证明辩论是否结束。
▲索朗次仁的另一位同学加入讨论,开始提问。
▲一边提问一边做动作。
▲辩论非常激烈,索朗次仁拍手反问提问者。
▲索朗次仁一连串的反问,让“其规”(提问者,右)没有机会插嘴,提问者用手把索朗次仁的头推向一边,提醒索朗次仁先等等。
▲平措顿丹(左)虽然已经提完问题,但还是坐在一旁仔细聆听。
▲“其规”(提问者)在用手指计数。
▲索朗次仁的另一位同学也被精彩的辩论吸引过来,双手按着索朗次仁的肩膀,听辩论的内容。
▲然后,开始向索朗次仁提问。
▲拍手表示提完问题,请回答。
▲“请回答!”
▲索朗次仁陷入沉思。
▲提问者等待索朗次仁的回答。
▲每次辩经,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个人负责“打考勤”,没参加辩经会被扣除积分。
▲辩经结束,僧人们准备离开。
▲在整个辩经过程中,辩手们为了表达观点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一言一语中透出了他们深邃的智慧和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场精彩的辩经结束了,小石子铺成的辩经场空空荡荡,等候下一次辩经盛会。
=====================
欢迎关注tibet52的公众号“藏事记”,更方便阅读最新西藏图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