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藏牛皮船俊巴渔村捕鱼雅鲁藏布江旅游 |
西藏唯一:雅鲁藏布江上划牛皮船打鱼的藏族人
过去,在拉萨街头卖鱼的人只有俊巴渔夫,天还没亮的时候,他们就来拉萨卖鱼,不直接吆喝“卖鱼”,而是委婉地叫“卖水萝卜喽”——那些拉萨的食鱼爱好者们马上就明白是什么了。那可不是农人种出的水萝卜,而是“水里的萝卜”。这是一种生活默契,在拉萨的小巷子中延续了很久很久。
西藏民间敬鱼为神,人们极少食用鱼类,并视捕鱼的人为下贱人,一般人都不愿与渔夫通婚。在历史上,俊巴村人主要是在拉萨河上捕鱼。然而随着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生长指标与高捕捞量的矛盾等问题,拉萨河的鱼已经明显减少,并且个头很小,因此俊巴村人目前已经很少在拉萨河上捕鱼,而在雅鲁藏布江上经常可以看见俊巴人的身影。
藏族同胞善良、纯朴,提倡不杀生,又有“放生”的习俗,因此大部藏族同胞不吃鱼,这与他们的信仰有关。但是俊巴村作为拉萨地区唯一的渔村,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俊巴村民打鱼、吃鱼是有由来的。传说,很久以前,由于拉萨河内的鱼类猛增,鱼都长出了翅膀,河里的鱼常常飞到天上,遮天蔽日,阳光不能照耀大地,严重威胁万物生存。天神见到此景,命令守护在俊巴村境内白玛拉错湖的一位叫“巴莱增巴”的猎人带领俊巴人一道去消灭这些长出翅膀的鱼。巴莱增巴渔夫身材高大、面容威猛、身着鱼皮铠甲、手持金刚杵,他带领俊巴人不分昼夜,和这些长着翅膀的鱼激战九天九夜,终于凯旋而归,当天他们吃鱼,喝酒庆祝胜利。从此俊巴人就有了吃鱼的习惯。
传说归传说,其实俊巴渔村真正形成的原因,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历史上,俊巴村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打鱼曾经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过去,在拉萨街头卖鱼的人只有俊巴渔夫,天还没亮的时候,他们就来拉萨卖鱼,不直接吆喝“卖鱼”,而是委婉地叫“卖水萝卜喽”——那些拉萨的食鱼爱好者们马上就明白是什么了。
正在雅鲁藏布江上划船的俊巴村民索朗次仁
午餐过后,索朗和普次兄弟俩就背着牛皮船到雅江边打鱼。晒干的牛皮船有三四十公斤,在平地上走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在江边的沙地和岩石上走了。
雅江鱼
他们选择的这个打鱼地点是峡谷里一处宽阔平静的江面,水相对较深。
到了江边,索朗将牛皮船推到水里,先坐上去,然后招呼我上船。索朗坐在船头划船,我和普布坐在船尾,一人一边,脚就踩在船的木头架子上。
把牛皮船推入江中
先在船里铺一块塑料布
索朗把船划到对岸,普布就开始撒网,他在渔网里放上一只塑料桶抛出去,然后站在船头一点点放渔网;同时,索朗开始往江中心划船,等到渔网都放完了,普布用脚踩住渔网的绳子,开始抽烟,索朗也停下来,大家悠闲地等着鱼儿撞网。
撒网
等鱼儿撞网
捕鱼原理是当鱼撞网的时候,网丝会挂在鱼嘴、腮、鳍等部位,当鱼挣扎的时候,难免会碰到更多的网丝,从而把鱼缠得更紧。索朗说,他的爸爸的爸爸打鱼的时候不是用这种网,而是那种最简单的网,那时候鱼多,很容易捕到鱼。现在拉萨河里的鱼已经很少了,雅江里的鱼也不多了,有时一条鱼也打不到。
大约过了10多分钟,开始收网
把鱼儿从网里取出来
过了10多分钟,索朗开始划船,普布开始收网,这次渔网里只有一条鱼。我有点失望,不过他们兄弟俩早已司空见惯,又张罗着开始第二次撒网。而这一次收获不小,有30多条鱼。索朗说,现在还不是打鱼的时候。到了五六月份,水涨起来,根本不需要用船,人就沿着江边走,边走边撒网就可以打鱼。
打鱼结束,把牛皮船翻过来晒干
撒了两次网,打到30多条鱼
打鱼结束,索朗将牛皮船推上岸边晾晒,普次在岸边整理渔网,他要把渔网里的杂物清理干净。半个小时后,我们开始返回。我走在最后,从下往上看,牛皮船的轮廓清晰地浮现在蓝天上,缓缓移动。
从拉萨河到雅鲁藏布江,俊巴村的渔民为了生存而奔波忙碌。现在他们离开俊巴村70公里,当雅江里的鱼也很少的时候,他们又将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