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寻找沙尘暴之源”科考活 |
令人叹为观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溢洪道
(宝瓶口)
香火旺盛
李冰塑像
二王庙内盛开的海棠花
站在秦堰楼上可以俯瞰都江堰全景。
左边是外河道,右边是内河道。中间是用挖掘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大堤。
(离堆和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都江堰清明模拟放水活动。
都江堰景区大门
繁花似锦
这是古时候用于拦水筑坝的三脚木叉和竹篓。
说明:更多相关照片请看本博客相册“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