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垄断法保护不了汇源果汁!

(2009-03-19 14:14:40)
标签:

班士兵

浑世箴言

汇源并购案

汇源果汁

可口可乐

反垄断法

杂谈

分类: 军事及时事点评

                反垄断法保护不了汇源果汁!  

                           

                           文/班士兵

   

背景资料:

汇源果汁在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46%的市场份额,中浓度果汁也占到39.8%,是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通过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本,折合每股约12.20港元。以汇源于去年9月1日停牌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4.14港元计,这一要约收购价有1.9倍的溢价。如该交易获批,这将是外资在华最大一起并购案,也是可口可乐历史上金额第二大的收购交易。

汇源在中国果汁饮料行业里排名第一。去年9月4日,一次四万余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对这项收购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更有中国本土果汁企业准备上书商务部表示反对,并要求公开竞买汇源。

当事双方市场份额

NO.1汇源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2008年占高浓度果汁市场56.1%。

第四中国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第四大市场,2007年在中国收入的增幅达到18%。

15.5%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的份额,是百事可乐的两倍。

10.3%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占10.3%的市场份额,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

9.7%可口可乐占有中国果汁市场9.7%的份额,仅凭一款果粒橙就拿下果汁市场第二名。

近年来,一些民族品牌如大宝、乐百氏、中华牙膏、娃哈哈、苏泊尔、南孚电池等一大批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不少人为这些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一个个被“吃掉”而感到痛心。这些并购的结果,大多数导致民族品牌被搁置或遭“斩首”。以下作一简单列举:

1、美加净,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该商标被搁置。

2、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3、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4、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如今,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5、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2009年3月1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申请。这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未获商务部审查通过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例。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那天起,这起并购案不知牵动了多少国人的神经。通过上述资料,不难看出国人之所以对这起并购案敏感的原因,也不难分析出大多数国人对之加以反对的理由所在。

汇源果汁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那几句“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健健康康喝汇源”的广告语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可以说汇源果汁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她已经成为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一个亮丽的符号,民族品牌的代名词。更何况汇源果汁在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46%的市场份额,中浓度果汁也占到39.8%,是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这一地位说明国人对于汇源果汁的接受和认可的程度,难怪国人对于这场并购案是如此关注与敏感,以至于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这恐怕是当事双方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始料不及的。

随着2009年3月19如商务部一锤定音的否决,给这一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并购案的无疾而终画上了句号。至此,国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高悬在嗓子眼的心也落了地,大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汇源果汁被保住了”。

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些年一系列外资针对民族品牌的并购案,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次汇源果汁品牌被保住也只是暂时的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得从事物的外因和内因来分析,也就是从国人对民族品牌的认可度和民族品牌自身的信誉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国人对民族品牌的认可度。一提到这一问题,我们就难免将买不买民族品牌与爱不爱国扯到一起。这是因为,民族品牌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竞争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否在世界市场立足的一个标杆。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注重保护民族品牌,其国民多以购买国货来支持民族品牌。

在这一方面,韩国人是近些年当之无愧的楷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韩国人不惜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还外国债就可略窥一斑,而且韩国人对于自己的民族品牌有一种近乎迷信的认可度与自豪感。我们看看韩国大街小巷上奔驰的汽车,公司、个人使用的电子、电器产品,无不充斥着韩国自有品牌。现代、起亚、三星、LG等品牌,即便是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更别说韩国了。

反观我们的国家,与之恰好相反。汽车品牌被外资或合资企业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高档汽车几乎不见国货;电子、电器产品,国货除去打价格战还是打价格战,空谈研发无异于扯淡,就是在中国因之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电子、电器生产领域,我们自有的核心技术又在哪里呢?其他领域诸如奢侈品、日化、化妆品、服装鞋帽领域,我们又有多少民族品牌在那里发光呢?这里面的蹊跷,恐怕不仅仅是国货质量、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吧,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松下幸之助对于中国人与韩国人对待民族品牌与外来品的态度,曾经有过一番近乎尖酸刻薄的评价:“即便我们再怎么不去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再怎么去对我们在二战时期所犯的罪行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加以忏悔,韩国人仍然不买我们的产品。但是,不管我们再怎么去参拜靖国神社,再怎么对我们在二战中所犯的罪行加以辩解、百般抵赖或是否认,中国人还是要买我们的产品”。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对于韩国人的褒扬溢于言表,对于中国人的嘲讽入木三分。尽管大多数中国人痛恨这句话,可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之脸红。

正像鲁迅先生所言,欲培养天才需先有可成长天才的泥土,而相对于民族品牌而言,这泥土就是国人对于民族品牌的信任与支持。现在看来,我们中国急需开垦这可以成长天才的泥土,说白了就一句话“支持国货,购买国货”,从而提高国人对国货的认可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否则,类似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并购案仍会不断上演。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汇源果汁只是被暂时保住了。即便是有人以此为口实来说我们是搞民族主义,我们也要在所不惜,因为这样的民族主义正是目前的中国所缺少的。这一部分说的是外因。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民族品牌自身信誉问题。诚然,国货的的成长离不开国人的认可与支持,但另一方面国货的品质、研发、管理、服务及品牌塑造也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国货才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只会让国人在面对国货时说一句“想说爱你不容易”,从而与国货say  good  bye

目前国人之所以还刻意保留崇洋媚外的心里,原因之一确是不少国货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服务极差,研发与品牌简直是空白。这样的国货给中国制造抹了黑,使中国制造在国外被认为是假冒伪劣与垃圾的代名词,使得中国制造在国外很长时间处于一流的品质、三流的品牌的尴尬地位,它们使中国制造蒙羞。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远的如前些年中俄边贸刚开通时,不知有多少中国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流入俄罗斯,至今难以扭转中国制造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近的有由三鹿奶粉拉开的三聚氰胺闹剧,导致国货刚刚竖立起来的一点信誉损失殆尽,使得整个中国乳制品业遭受致命打击,最终以三鹿破产收场,留下了可耻的一笔。虽然,后来不少外资、合资品牌诸如雀巢、美赞臣、贝因美等等均查出含三聚氰胺,但这绝不能成为国货就可以含三聚氰胺有毒物质的辩护词。

中国的民族品牌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极高的信誉、树立百年品牌,就必须从产品的质量入手,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在几近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在质量站稳脚跟后,还要加强研发,使产品的技术始终处于业内的前沿,不致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然后,便是在产品的服务、企业的管理、品牌塑造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建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避免那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短命企业现象。统统这些工作,只为一个目的,就是树立、巩固、维护中国民族品牌自身的信誉。这一部分说的是内因。

诞生于200881日的反垄断法,对于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乃至保护民族品牌大有裨益。但是,法律是公平的,法律不可能只保护中国企业不保护外国企业;法律又是严肃的,只能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用来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不能滥用或用滥。那样,就不能称其为法律了。

正如辩证法所讲,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可以影响事物的特性,但内因才能决定事物的特性。民族品牌的发展与否,外因的促进作用必不可少,但是内因才是决定作用,这一点只能靠我们的民族品牌企业自身的真功夫了。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律保护不了汇源果汁,也保护不了民族品牌。真正能保护民族品牌的只能是国人对国货的认可度和民族品牌自身的信誉,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抓的两件事情。

相关新闻:

1、  禁购汇源“拯救”了可口可乐?

2、  是反垄断法的胜利还是民族主义的胜利?

3、 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