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班士兵疯人狂语新名利场文化博文加精拍马屁 |
分类: 社会问题杂谈 |
记得清人王浚卿所著的《冷眼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秀才此时生死关头,就只争这一屁上,势不得用心做去。不到一刻工夫,业已缴卷,遂朗声念道:伏维大王,高耸金臀,宏宣宝屁,依稀丝竹之音,仿佛若兰麝之气。直使九幽十八狱秽气全消,还教三十六重天仁风远系。臣在下风,不胜景仰侥幸之至”。这一段是秀才对阎王拍马屁的话,可说是无以复加、登峰造极了。
引用这段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人拍马屁的功夫是何等的高明与到位。本人在新浪开博一年有余,别的姑且不论,单说说圈子里博文加精的事,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加精的博文质量还是不错的,可是也有少部分加精博文有些说不过去。譬如,前几天我在某位仁兄的博客里看到一篇纯粹是日记式的博文,内容大概是说“某某天,应某某学社之邀去某某地开会,当天天天气如何,便欣然前往”,意思大抵如此。可是奇怪的是,这样一篇纯粹日记居然被很多圈子加精,实在让我摸不着头脑。这才使我想到“名人放屁也要‘加精’”这个题目,当然本人也并非非要与圈子的管理员们过不去,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但凡不需傍大款的事,谁也不愿去做;可是,对于名人你就要小心了,他们毕竟是圈子的招牌菜,圈子还指望他们的博文提高点击率呢?没办法,就算是名人放个屁也只好“加精”,谁让人家是名人呢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如果圈子办到这份上,那办与不办就两可了。毕竟,没有名人的博客圈子,还是大有人在,点击率也并不低。圈子也并非脱离名家便办不下去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其实,很多草根的文章也很不错,完全超越那些所谓名人的博文质量,唯一差的就是名气不大,没人家叫得响而已。但是,仔细想一想,那些名人不是一样从草根时代过过吗,不同的是他们现在成名了而已。所以,对他们也没必要毕恭毕敬、奉如神明,好的文章自然可以加精,次的就另当别论了。
不错,我们中国人向来相信榜样的力量,喜欢树典型,这并没有错,关键也要看是怎样个树法,切不可“捡到蓝里都是菜”。追星,崇拜伟人、名人没有错,错就错在把他们当成神了,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管你什么名人不名人,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名人的特权及负面作用也就消失了。
我们完全用不着拍名人的马屁,否则就像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的:“某个村子里的人,都以和某财主讲过话为荣。一天,一个人对大家说财主和他说话了,大家赶紧便问‘财主跟你说设么了’,那个人自豪地说‘财主说,你给我滚’,大家哄堂大笑”。设若,鲁迅先生活到如今,他老人家在博客里写道:某天和半农等人聊天,不小心放了个屁,大家都笑了。这是不是也需要“加精”呢?再如,还是他老人家在一篇文章开头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话因为是鲁迅先生所说,就被冠以某某修辞手法,要是我被所说,恐怕就要被大批特批、权当放屁了。当然,本人非常尊敬鲁迅先生,绝不敢有半点嘲笑他老人家的意思,只为举个例子而已。诸如此类,拍马屁的人大有人在,给领导打伞——领导一旦成了领导大概都不会打散了,为领导提包,领导说的话本来没什么意思硬要加上个意思。譬如巴金老先生在某篇文章结尾时说“天亮了,我望着山那边笑了”,很简单一句话硬是被理解成对什么什么的向往之类注解,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名人放个屁也是名人名言,草根闪光的话语仍然是放屁,这不太正常吧。当然,我同样没有亵渎巴老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我的屁也放了不少了,我绝不敢标榜自己是名人,只是想要说明:名人放屁同样也是放屁,大可不必加精;草根闪光的话语仍然闪光,不能当作放屁,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