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勋: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

(2016-11-01 20:37:29)
标签:

365

                                            http://s5/mw690/001hXCzRzy7655pVHpO54&690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不同年龄层所面对的孤独也不一样。我这个年纪的朋友,都有在中学时代,暗恋一个人好多好多年,对方完全不知情的经验,只是用写诗、写日记表达心情,难以想像那时日记裡的文字会纤细到那么美丽,因为时间很长,我们可以一笔一笔地刻划暗恋的心事。

这是一个不快乐、不能被满足的情欲吗?我现在回想起来,恐怕不一定是,事实上,我们在学习着跟自己恋爱。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站在绿荫繁花下,呆呆地看着,开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么,开始会把衣服穿得更讲究一点,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前几年我在大学当系主任时,系上有一个女学生,每天带着睡眠不足的双眼来上课,她告诉我,她同时用四种身分在网路上交 友,每一个角色有一个名字及迥异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开始上网了解这种年轻人的交友方式,我会接触电脑和网路也要归功于她。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柏拉图在《飨宴》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在传统社会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为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找对,找不对,都只能认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我的学生,她用四种身分在寻找,她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去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机会比我的多?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觉到非常孤独。”我想这是一句触怒儒家思想的陈述,却是事实。在我青春期的岁月中,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

在十二岁以前,我听他们的语言,或是他们听我的语言,都没有问题。可是在发育之后,我会偷偷读一些书、听一些音乐、看一些电影 ,却不敢再跟他们说了。我好像忽然拥有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私密的,我在这里可以触碰到生命的本质,但在父母的世界里,我找不到这些东西。

曾经试着去打破禁忌,在母亲忙着准备晚餐时,绕在她旁边问:“我们从哪里来的?”那个年代的母亲当然不会正面回答问题,只会说:“捡来的。”多半得到的答案就是如此,如果再追问下去,母亲就会不耐烦地说:“胳肢窝里长出来的。”

其实,十三岁的我问的不是从身体何处来,而是“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是关于生与死的问题,犹记得当时日记上,便是充满了此类胡思乱想的句子。有一天,母亲忽然听懂了,她板着脸严肃地说:“不要胡思乱想。”

这是生命最早最早对于孤独感的询问。我感觉到这种孤独感,所以发问,却立刻被切断了。

我开始变得怪怪的,把自己关在房间裡,不出来。母亲便会找机会来敲门:“喝杯热水。”或是“我燉了鸡汤,出来喝。”她永远不会觉得孤独是重要的,反而觉得孤独很危险,因为她不知道我在房间里做什么。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或是从读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

因而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选自蒋勋《孤独六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