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密伊世顿暴利做市策略 部分公司转谋商品高频

(2015-11-03 10:44:00)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


解密伊世顿暴利做市策略 部分公司转谋商品高频


2015-11-03 06:22: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0

在中金所实施限仓政策后,部分开展高频策略的投资公司正将业务拓展目标移向商品期货

在监管层近期所查处的一系列证券期货违法行为中,和股指期货有关的高频交易违规活动也进入了打击范围。

据新华社11月1日报道,公安机关日前查处了一家名为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伊世顿)及其相关人等,而该公司所从事的正是违规高频交易活动。据报道称,伊世顿公司旗下账户组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快速下单交易,以不足700万人民币的本金,非法获利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伊世顿之所以能够通过高频交易实现获利,与其所采取的高频做市策略不无关联。在这一交易机制下,通过交易软件对期指价格变动追索和批量下单功能,在瞬时的期指价格波动上实现获利。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从事该类高频交易策略的公司或并不止此,而在中金所实施限仓政策后,部分开展该类策略的投资公司正将业务拓展目标移向商品期货。不过在该类策略活动遭遇监管层打击后,其转战商品期货的尝试或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做市策略解密

在官方披露的伊世顿案件中,其交易之所以能够以少量资金在短期内博取超额收益,与伊世顿所采取的高频交易策略不无关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高频交易策略通常包括跨市场套利策略、被动做市策略和趋势策略,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伊世顿所采取的交易策略,与其中的被动做市策略较为相似。

据报道,伊世顿在违规交易中,其旗下账户组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在内的大量交易,其平均下单速度达每0.03秒一笔,一秒内最多下单达31笔。

“从这个特点来看,伊世顿很可能采取的是做市策略。”北京一家期货公司期指交易员表示,“因为只有做市策略才会需要用这么大的频率来下单交易,因为这个策略的盈利方式就是靠捕捉瞬时的差价来刷量做起来的。”

所谓被动做市策略,是指买方通过程序追踪指数基准变动进行报单,从而进行低买高卖的高频交易;由于期货市场实施T+0交易政策,买方可用该策略进行反复下单交易,并通过提高交易笔数来实现短时期内的高回报收益率。

“我们在一般交易软件上看到的期指价格,只是一个瞬间的加权值,实际上在一个点位,期指价格的变化是很快的;打个比方,你看到IF1511可能是3400点,但实际的期指价格是围绕3400这个点波动的。”前述交易员表示,“做市策略的意义在于追着这个点位报价,然后以稍微低于这个点位的价格开仓,再以高于这个点位的价卖出。”

而据其介绍,在这一交易策略下,每笔交易的目标收益率较低,但安全性相对较高;而这也决定了该笔交易需要通过“以量取胜”的特质。

“因为是追着期指来套利,所以每笔交易的目标收益并不高,而这个目标可以让程序根据当天的成交情况来安排。”前述交易员表示,“低点报多、高点报空的这个周期其实很快,基本是1秒以内完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反复交易来获利,因为是低买高卖,所以几乎没有风险。”

事实上,买方也正是凭借可反复开展的高频交易实现了超额收益。

“可以算一下,100万的本金,假如两次交易的收益是1‰,那么2000次交易的收益率就是100%。”前述研究员称,“很多交易都是以毫秒计算的,保守假设1秒钟能有1笔交易,那么一天四个小时就能交易14400次,那么收益率就是720%。当然这个是理论值,实际收益往往根据当天的成交额具体的策略执行情况而定。”

据前述交易员称,做市策略之所以能够在期指市场上被应用,与期货特有的T+0的交易机制和期指市场较好的成交量不无关联。

“这个策略的应用不是无条件的,要有T+0的制度保证,像A股现货就不行,因为交易机制被限制了。”一位从事量化套利的期货资管人士称,“还有就是股指期货的成交量要非常大,不然这个瞬时捡差价的机会就不多,像6-7月份期指成交基本都在万亿量级,所以这个策略肯定是行得通的。”

部分公司转谋商品高频

基本策略的确立和交易系统的搭建完成,仅构成前述交易的软件部分,交易策略程序的编写、运行程序的硬件和期货商提供的快速交易通道,则是该类交易的硬件基础。

“很多工作需要IT人士来配合,交易员有些像产品经理,提出需求,然后让这些IT部门的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前述期货资管人士表示,“策略能否发挥效率,很大程度上也看IT方面的技术怎样。”

此外,交易硬件和期货经纪商的通道也不可或缺。

“这个业务需要期货公司来提供交易通道,因为只有专用的通道才能保证下单的效率。”前述研究员表示,“但这种通道一般只对机构客户,而且需要做一定的合规审查与报备,伊世顿的案子这个环节就出了问题。”

据报道,在伊世顿案中,华鑫期货技术总监金文献就参与其中,其主要行为是协助伊世顿同交易所和期货商实现对接,并隐瞒伊世顿的实际账户数,且对其高频策略进行了伪装。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金所在8-9月份期间不断对日内期指开仓量进行限制,因此导致该类策略在期指市场中无法维续。

“一个原因是开仓量被限制了,想做大规模肯定需要很多账户,但这个法律风险很高。”前述期货资管人士称,“还有就是受此影响,期指的成交量明显走低了,这种情况下,追指数策略的收益空间已经没多大了。”

但另一方面,亦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此前被监管层勒令停止交易的部分投资公司,亦将标的视野从股指期货移向了大宗市场。

“之前有一家公司找过我们领导,希望让我们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交易通道,这家公司是之前账户被证监会勒令停止交易的24家之一。”上海一家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人士透露,“领导也不确定能不能做,最近正在跟监管部门进行沟通。”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想在商品期货市场复制股指期货的程序化“暴利”,其难度也客观存在。

“商品期货的成交量和之前股指期货没法比,这也就决定了按这个策略操作获取的收入会比较有限。”前述研究员坦言。

附:

你真正理解高频交易的概念吗?

  • 字号
2014-10-30 09:36:45 来源:和讯网 

  “高频交易”是一个挺差劲的名字。按照字面意思,任何能够以较高频率进行交易的系统都可以叫“高频交易系统”。比如说你用VBA写个小程序,连上券商给你的接口,也完全可以按毫秒级进行交易,你也可以说自己开发了一个“高频交易系统”。

  不过,按照现在市面上的主流认知,我想大多数人概念里的高频交易系统是这样的:交易指令完全由电脑发送,对市场数据的响应延时在微秒级(VBA退散)。系统由专用的软硬件组成,研发时需要大量计算机专家级的工作(散户随便编个小程序退散)。系统的硬件需要放在离交易所主机很近的位置上,所谓 co-location。并且得到专门的准入许可证,交易指令直接发送至交易所(而不是通过券商中转)。符合这三点的,就可以叫做高频交易系统。

  有人说你这三条没有一条在说频率,只能叫低延迟系统不叫高频交易。的确,我再一次深切赞同“高频交易”是一个很差劲的名字。但现在市面上的主流媒体,包括大部分新闻和畅销书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的就是这种系统,所以我在这里就不纠结字面意思了。

  如果对我上面给出的描述仍有疑问,那么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官方的定义,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 也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最终的描述是基于5个特性:

  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系统下单

  使用 co-location 和直连交易所的数据通道

  平均每次持仓时间极短

  大量发送和取消委托订单

  收盘时基本保持平仓(不持仓过夜)

  除此之外,存在很多妖魔化高频交易的言论,比如:

  超强的盈利能力,仿佛高频交易的机器就跟印钞机似的。

  纯粹靠交易赚钱,有着神秘的数学模型和尖端科技,精准的预测市场走势,带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利用速度优势割其他机构类交易者的肉,大家认为这是作弊。

  回想一下,有没有人对你高谈阔论高频交易提到这里任何一点?你听完以后有何感想,好生羡慕,心潮澎湃,还是满腔愤恨上天不公?别着急,继续往下看,相信你看完这个回答以后,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下次遇到这种人,直接请他闭嘴。

  特别是那些对高频交易有兴趣,还没入门的朋友,希望你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当你历尽千辛万苦,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一家HFT(High FrequencyTrading),以为从此以后你的工作就是对海量数据做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架起机器冲进市场草割那些无知的低频交易者,白花花的银(da)子(tui)像雪片一样冲进你的口袋,你很可能要失望。

  摒除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个行业的真正的精髓才能向你展开:偏执的科技至上理念,极其复杂的技术难题,疯狂追求机器极致的性能,以及,高强度的同业竞争。这才是我认为本行业最吸引人的特点,它本身就足够让人着迷了。至于赚钱,建议你把它当作承担压力,努力工作之后的回报,而不是被葵花宝典砸到无意间学得惊世神功,从此纵横股市点石成金,这种神话至少在这个行业是不存在的。

  下面来说一说这几条有什么问题。

  高频交易的盈利能力很高吗?

  但现实很残酷。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赚大钱的的确有,赔钱的也大把存在。我想这个行业特别吸引眼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融合了金融和计算机这两个热门词汇,而且确实是一个高科技行业(相信没几个行业会关心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区别),很容易给外人一种神秘感。但如果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几家公司而下结论,就好像看了乔丹集锦以后就认为所有打篮球的人都能扣篮一样,是不现实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高频交易系统对低延迟的敏感性,研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要高薪聘专业的计算机专家,花钱买昂贵的硬件,租用专门的微波通信线路。但这一切也不能保证你得到一个预想中的“低延迟”系统。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而且交易系统对于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不够精密的话上线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根本无法使用。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很多时候换来的是一个残次品系统。

  这里有一个深远的问题是,高频交易是一个金融和计算机结合的产业,但同时精通这两者的人才是非常稀少的。

  金融人士主导的项目会缺乏对技术的判断能力,IT人士主导又会对需求把握不清。在对性能不敏感的行业这可能不是太大问题,可以按照传统的甲方乙方方式解决,有问题慢慢扯皮。但在这个高竞争行业,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用来浪费在扯皮上。投产的系统可能慢上几微秒就是废物,而那时往往会发现基本的设计就有问题,根本无力回天。这种超高难度的研发压力,其实才是高回报的来源。

  高频交易的策略?

  有两种策略,做市(market making)和套利(arbitrage),从性价比来说,做市是更好的选择。

  做市是指,在市场上充当流动性提供者,通俗的说就是有任何人想买一个东西(比如股票,期货等),你要保证能卖给他,有任何人想卖一个东西,你要保证从他那买。保证的意思就是如果市场上没有别人出头,做市商就必须出来。隐含的意思就是,做市商是所有人的对手盘。

  这里需要仔细想一下,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想买一支股票,往往是因为你看好它会升值,而你的对手盘跟你交易,是因为他认为会贬值,你们有一个价值判断上的分歧。那么做市商为什么能豪气干云的出头做所有人的对手盘,是因为他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吗?

  当然不是。做市商的策略本质上,是认为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具有波动性,涨上去的价格会落下来,反之亦然。

  所以他可以选择承担一定的风险,暂时从你手里把东西买过来,过一段时间价格变得有利时再卖掉。注意这里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什么保证价格一定会向着做市商有利的方向变化。时间跨度越大,这种风险也越大。

  做市商承担了这种风险,并且买过来的东西需要持有一定时间作为库存,来赚取因为波动性而产生的一点点价差(通常是一分两分)。也有更稳妥一些的做法,是通过其他高相关性的产品做对冲,比如买进一只股票的同时卖出它的期货,这个模型更复杂一些,对算法和性能的要求也更高。这种生意的本质决定了必须要能大量买卖,才能积少成多形成效益。

  有风险就意味着有可能赔钱。所以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做市商。第一种是胆大的土豪,说老子有钱,买人,买设备,全都上最好的,我不信赚不到钱。这种人我们叫它noncontractual market maker,他来做市全凭自己兴趣。

  第二种是胆小的,觉得自己没把握一直赚钱,他可能就不敢做了。这时有一个人就不高兴了,他的名字叫交易所。交易所的存在,就是提供交易平台,然后通过对每笔交易收手续费来赚钱。如果没有人交易,显然他赚不到钱。为什么没人交易呢?因为有需求的人可能找不到对手盘,大家对价格的趋势判断是一致的,都在观望。这个情况对交易所很不利,所以他希望引入做市商。做市商一来,就能把门面撑起来(对,在中国,我们有时管这叫托。不同的是做市商的确承担了风险也参与了真金白银的交易,给交易者们营造了一个更友好的交易环境,所以是受到大家认可的)。

  大家一看场子里有很多人在交易,就愿意也掺一脚了。交易的人多了,交易所就很开心。所以他会付钱给做市商,可能还减免手续费什么的给点小福利。这样一来,这种做市商即使生意做的不好赔点钱,算上交易所的报酬,还是能盈利。这样的人,我们叫做contractual market maker,就是说他会和交易所签订一个合同,承诺提供多少流动性,交易所也相应的给一些报酬和福利。

  注意这种业务里做市商不是很需要预测市场走势的能力,只要能做到不赔钱就可以赚进交易所的酬劳。这个时候关键点来了,就是如何做到不赔钱?一个是按照上面说过的,做好对冲,另一个就是发现形势不利的时候要能及时撤单,这个是最考验低延迟的地方,速度慢就会发生来不及撤单而遭受损失的情况。

  所以,根据做市这种行为的特点,和市场上的需求,决定了HFT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HFT给市场提供流动性。

  套利是指,找到两种强相关性的证券。一个极端的例子是,ETF和组成ETF的那些股票。如果你知道ETF的计算方式,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通过那些股票的价格来计算一个ETF的期望价格。有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你发现这个价格和你在市场上看到的ETF价格不一样,你就知道显然是市场发生了一些混乱,早晚这个价格会变回来。这时你就可以买入(卖出)ETF,卖出(买入)那些股票,坐等价格回归,可以稳赚不赔。

  这个策略听起来很美,实际上竞争非常激烈。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件事,参与的人多了,市场就会少犯错误,同时每个人的利润空间也变小了。当你的套利收入不足以支撑HFT的研发维护成本的时候,离关门也就不远了。

  所以总结起来,做市是比较主流的HFT业务。而正是因为做市商这种和所有人做对收盘的业务模式,使得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做市商的参与来完成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70%的交易都是由HFT(做市商)来完成的了。

  高频交易是通过作弊抢其他人的钱吗?首先以上两种业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没有任何作弊空间。简单的说,HFT的竞争对手一定是另一个HFT。那么HFT有那么多速度优势,跟交易所搅基(co-location),系统延迟搞到微秒级,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先看到市场数据,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作弊?

  难道不能这样吗?

  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的是:所有交易都是在交易所内部完成的。没有人能在别人的交易指令传入交易所之前就探测到。从理论上就根本没有任何作弊的可能(别拿交易所当傻瓜)。HFT的速度优势是指,当交易所完成一笔交易,在通知所有交易者的时候,HFT因为在通信线路的上游,所以会比别人先看到这条交易确认信息。

  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这条信息的理解以及业务需求,增加或者撤掉自己的一些单子,但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交易操作,不存在任何恶意,并且由于这条信息是发送给所有人的,任何人都会对此做出解读和反应,但只有那些在同一个时间粒度上工作的交易者之间才可能存在竞争,下面再解释这个问题。而对于最初这条交易的发起者来说,因为交易已经完成,所以不存在任何被攻击的可能。

  上面说到,HFT的优势,在于他可以第一时间对交易所放出的交易确认信息做出反应。但是这个信息如果没有对手盘就毫无价值。而一个接受信息慢,且反应时间在毫秒级以上的机构用户,怎么可能参与进来做HFT的对手盘呢?这句话可能还是不太容易理解,我举一个夸张的例子:如果你的操作频率以十年为最小单位,买进一支股票以后十年不做任何操作,很显然没有任何人在这10年内可以找你做对手盘,这种情况下所有其他交易者对你来说都是HFT,你却不会担心他们对你有什么影响。

  例子虽然夸张,但高频交易和机构用户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这么大,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业务本来就不冲突,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比较HFT和机构用户,就好像比较百米速跑和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一样,毫无意义。

  对于机构用户来说,需要理解电子交易市场的规则。有人用那种,看到屏幕上有一个价格,点了鼠标,结果发现成交价不一样,来说明是背后有人捣鬼,这属于脑袋进水的逻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市价单(market order)本来就是不保证成交价的,指令发给交易所,交易所根据当时的情况,算出是什么价就给你什么价,这没什么好委屈的。如果想要确保价格,请使用限价单(limit order),保证成交价格,但是不保证时间。这两种单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没有任何不公平可言。人类,应该做电脑的主人,而不要这样。

  最后说说HFT可能存在的问题。Flash crash(最近一本描述高频交易公司的畅销书)是真实发生过的,也是最大的隐患。当一个市场上70%的交易都是HFT完成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能对高频交易的系统有信心。这就需要HFT的开发流程标准化,接受开发过程的评审,有严格的测试体系。几个技术宅关在小黑屋里鼓捣出来的东西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不会死机。而这一点目前看的确是比较差的,需要尽快规范起来。这才是公众需要关注的重点。

    来源:量投网 汪歆子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http://img.hexun.com/2010/img/tel.gif部分公司转谋商品高频" TITLE="解密伊世顿暴利做市策略 部分公司转谋商品高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