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声音唱出来-----歌唱发音基本原理
(2012-07-27 08:44: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在我的朋友中有许多人非常喜欢唱歌,当然他们大多是业余歌手,虽然有甜美的嗓音和炙热的激情,但是缺乏专业的发音素质。每每我们在聆听专业歌唱家引吭高歌的时候,都禁不住啧啧赞叹。殊不知他们动人的歌喉但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经过一点一滴练就面成的。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要经过正确的发音训练,循序渐进,一般都能把音域扩展到2个半到3个八度的范围,并且可以做到唱高音响亮舒展、低音醇美浑厚、中音更是随心所欲,一步一步地走进歌唱家的艺术境界。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唱歌的时候,发音的方法跟他平时说话的发声方法是一样的:将声带"拉紧"。用这种发音方法唱低音和中音时还不算费劲,但在唱高音的时候,为了获得大的间量,必须用加大气息的方法冲击声带,使本来就拉紧的声带巨烈振动。试想一下,脆弱的声带怎能禁得起长进间的强大气息冲击。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方法唱歌,歌者就会感到喉咙发紧,嗓音渐嘶哑,嗓子感到劳累,长久下去声带会经常充血,还会产生各种病变,如:声带失去正常的"弹性","甲披裂肌单板机麻痹","披裂肌麻痹"等病症。
其实,"拉紧"声带的确是一种发音方法,用这种方法发的声音更贴近我们自然说话的声音,给人以朴素自然的亲近感。但这不是唯一的发音方法,更不是一种科学的发音方法。一个歌唱家从低音唱到高音时,通常便用不同的发音方法,而且在改变方法的时候声音自然,不给人听到有突然改变的现象,这样才算是掌撑了正确的歌唱方法。
那么这种正确的发音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咽音"发声法。所谓"咽音"发声法就是指在发高音的时候,将咽腔调节得又细又长而声带的振动反而减弱,只是发"边音"与"风音"而已,而这种微弱的边音都能在咽腔内产生强大的共鸣,从而便音量得到提高。而声带的负荷并没有因发高音而加大,所以并不感觉到疲劳。
声乐学是一个大学问,"咽音"的训练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训练的方法也不是本文三言两语所能尽述的,本文的原旨只是能让您对发音的原理有所顿悟,而具体的训练方法,请参考有关文献
常规演唱时,声带有两种发声
(一)环甲肌拉紧声带发声法。即喉部的环甲肌用力拉动甲状骨,间接把两声带拉紧、拉长,声带在气息作用下,整体振动发声。由于振源体较大,发出的
音结实低沉。但环甲肌较小,力量不大,当唱高音时,强大的气压使它无法拉紧声带,声带闭合不了,因此用这种方法唱高音不适合,而唱低音区则较好。
(二)甲披裂肌(现称杓状肌)缩短声带的发音 。具体方法是披裂肌用力拉两
披裂骨,两声带互相靠拢。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披裂肌的作用下,两声带互相紧靠,形成一个挡气闸门,呼气从两闸门(声带)中间吹过,激起声带最边缘部分左右摆动,形成周期性的压力波动,这种压力波动激起空气发音,因此即使声带不用多少振动,单靠这种挡气就可发生声音。在这种发音状态下,声带用的是它们短小而薄的边缘部分,等于把振源体变小,因此能轻松地唱出高音。同时,如果气息应用得当,还能发挥“贝诺利氏”作用(当强烈气流通过喉腔把两声带吸往中央靠拢来发出声音,气流越强吸附声带就靠得越紧,发出的音就越响亮)。此时由于声带闭合大大减少对喉肌的依赖,而闭合变得轻而易举。相对于环甲肌拉紧拉长声带发音,甲披裂肌发声法只用声带两侧中间的边缘部分振动,虽然此时声带因放松而变厚,但实际使用的部分是既短小又薄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声带张力,唱高音轻松,且清脆悦耳。许多成功的歌唱家,在演唱时常对以上两种方法自如地交替使用。可是在声乐训练中(特别是对高音歌手的训练),许多教师对声带第二种发声法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把音区训练完全等同于声区训练,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共鸣,一会儿练胸声,一会儿练头声,却恰恰忽视了声带机能(特别是第二种机能)在声区及音区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以至许多学生(特别是男高音)学了几年也没能真正解决音区的问题。由于缺乏第二种机能,音域扩展与声区完整性的训练无法完成,演唱水平的真正提高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