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情包:特殊的新型网络社交符号

(2018-09-15 10:34:31)
分类: 《融合新闻》

链接

[摘要]表情包是新媒体时代的“象形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传播文本形态。表情包以其一目了然的表达特点和丰富的表达内容,成为人们日常社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梳理了表情包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新时期表情包的新特点,从符号学和文化研究角度对表情包进行了简要解析。

[关键词]表情包网络传播;符号

 

表情包是网络社交传播的重要符号,普通网民参与表情包的制作和传播“斗图”甚至成为很多网民热衷网络交流活动。本文拟探究表情包的发展和使用过程,进一步认识用户使用表情包这种新型网络社交传播符号的相关规律

一、表情包的“前世今生”

表情包虽然是一种新型网络交流符号,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在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来表达微笑的表情,这个用冒号、短横线和右半边括号组成的符号开创了表情包的历史。受到这个由标点符号组成的“微笑”的启发,人们开始将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数字、字符、标点等进行创意组合,进而创作出不同的表情,表达不同的情绪。在“二次元”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民众借助动漫带来的启发模拟出更加生动复杂的形象——颜文字。颜文字迅速在手机短信文本中传播开来,很多输入法中都自带这种颜文字。

互联网的普及和QQ、人人网的诞生推动了表情包在社交领域的初次走红。腾讯QQ和人人网分别推出了圆形小黄脸和方形小脸,带动了这一时期表情包的发展。后来,腾讯QQ推出了在聊天中将表情“另存为”的功能,激发了网友自行创作表情的兴趣。这一时期,动态表情包开始出现,阿狸”“悠嘻猴”“兔斯基等由专业作者和团队创作的表情风靡一时。

智能手机的大量出现和迅速普及为表情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社交软件官方创作的表情包更加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遍全球的emoji表情2015年,eomji的表情“破涕为笑”入选《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QQ和微信团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创作了圆形小黄脸;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自创的表情包裹挟着流行元素普及开来,如“暴走漫画”“皮皮虾我们走”“在下叶良辰”“黑人问号脸”“李泽言三连”等。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表情包,包含有当红明星、热点事件、网络流行语等;而颇具怀旧特色的中老年表情包也获得了中老年人群的喜爱。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不同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几乎都可以找到并自行创作符合自身需要及审美兴趣的表情包。

表情包是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重要符号,体现出当下互联网社交的新特点。

表情包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传播符号。从符号学角度看,表情包创作者对原有图片和文字素材进行编码,创作出新的表情符号,使用者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解码。在这一“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双方对表情包的共同理解形成了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并且双方都会对这种共同的社会身份产生归属感。可以说,表情包只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才能凸显其作为传播符号的意义。

表情包传播和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并且可以不断重复使用和制作。网络上海量的图文资源和“叙事之梗”成为创作者的灵感库,只要会使用简单的制图软件,就可以自行创作和修改表情包。这种模式让大量普通网民参与到表情包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流量明星、社会热点、重大新闻、网络流行语等都成为表情包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这些作为灵感来源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造成表情包创作和更新的速度同步跟进。比如2017年上半年非常流行的“皮皮虾我们走”系列,一时风靡网络。但是随着皮皮虾事件热度的下降,现在仍然使用“皮皮虾”表情包的网友已经非常少了。

使用表情包这一行为也体现出网络狂欢中的一种独特气质。当下最流行的表情包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希望通过有趣的表情、简洁的文字传递某种独特的意义,这样既显个性,又体现了对某种社会身份的归属意愿

二、用于网络社交的表情包

从文化研究角度看,表情包的文化根源来自网络亚文化。这种特殊的文本具备表意性、开放性、异质性和破坏性。网民对图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这些经过二次创作的符号便具备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体现出网络群体对社会事件和议题的自我解读和意义重构。表情包作为一种亚文化符号,其制作手段如抠图、剪贴、恶搞等也会消解其作为社会符号原有的意义。

随着表情包的流行和普及,“斗图”成为很多人的新型交流方式。网上有一个八荣八耻,它是指以用图说话为荣,以聊天打字为耻以自己作图为荣,以收藏别人为耻以干净清晰为荣,以旧得掉渣为耻以装逼卖萌为荣,以装疯卖傻为耻以图少斗多为荣,以图多斗少为耻以连续出图为荣,以断断续续为耻以逢场必斗为荣,以临场退缩为耻以斗到最后为荣,以半路逃跑为耻。这个“新八荣八耻”引申出的“斗图文化”显示出一部分人在使用表情包时的心态。“斗图”这种行为本身体现使用者的文化趣味在斗图的时候,使用者的选择、兴趣爱好及个人特色通过表情包表达出来。这背后身份认同问题,代表了使用者所属社群所认同的文化。

表情包的传播是一个意义叠加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社交过程中,双方共同使用表情包已经不仅仅是两个人简单的聊天,表情包背后蕴藏的新闻事件、“梗”“段子”也参与其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意义叠加和增值。在同一语境下,表情包赋予双方的默契营造出一种“共同体感”。比如说,使用同一种表情包的双方会认为自己与对方有共同语言,属于同一群体。

与文字相比,图像更加图像简单而又够表达出更多的含义,用户也能够更便捷地阅读它。此外,图片还天然地具有唤起回忆、引出话题的社会功能,具有强烈的分享性读图时代,大家更倾向于看图像而不是文字。报纸杂志和公众号编辑倾向于在版面上使用更多的图像和更少的文字因为用户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长篇阅读相比之下,图像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更直接表达传递信息,这样就能够轻松愉快完成信息呈现和阅读的过程。

传媒研究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表情符号可以让交流更加直观和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本交流的单调,弥补了视觉体验上的不足。

表情“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反映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由于语言符号具有多义性,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表情包来简化文本内容,表达不同的语意。表情包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形式,是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语言符号的特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解构原有的意义比如说,QQ和微信中经常使用的“微笑”表情不再表示微笑,而是表示一种“随意”“你开心就好”的不屑情绪。“再见”也不再表示再见,而是表示“友尽”“友谊的小船翻了”。从“微笑”表情本意引申出来的“嗯”“呵呵”和“哈哈”,也不再表示其“同意”或“开心”的原意,而是被贴上了“敷衍”的标签。用户如果想表达原意,必须使用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至少两个“嗯嗯”来回复对方。现在,“微笑”和“再见”这两个符号都成为需要谨慎使用、防止误会的表情。由此可见,用户必须要在不断更新变化的语境中解读表情包的含义。

三、表情包的美学符号表意

表情包是一场符号扮演主角的游戏,是网络狂欢盛宴的典型英美符号学先驱皮尔斯提出了有别于欧陆索绪尔的符号表意三分法,象征symbolic肖像式(iconic索引式(indexical从这一角度看,图像本身的三种表意与文字表意叠加产生的复合表意,在内涵上就有了更多的排列组合方式一方面,以图像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表情包的配文就起到“索引式”的作用,它主要提示用户欣赏图片本身。如“宋民国”系列表情包,韩国童星宋民国在综艺节目中的视频截图和动图被制作成表情包,主要表达“卖萌”“问候”“感谢”的含义。另一方面,用户自己使用制图软件把任意图像和文本组合起来制作的表情,一般都要复杂得多比如我得把你的情况反映给家长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作诗”“还有这种操作”“就是有这种操作。这个时候表情包就能进行相当复杂的表意只有亲临语境,才能够理解这种符号的深层含义和用户的心理。

表情符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叙述手段,甚至造成用户叙述能力的降低。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曾经发起过“一天之内不使用表情包聊天”的活动,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发现,自己的社交生活已经离不开表情包。表情符号越来越代替语言文字表意的功能,很多人能用表情包表达的想法都不会再编辑文字。因为,直接点击表情包发送比编辑文字要容易得多。这就造成了表情包的泛滥和俗套化。网络编辑越来越喜欢使用表情包来吸引视线和流量,短期内大量用户涌入,疯狂使用最新表情包,过了一段时间后,用户对这个表情包失去了新鲜感对其情感也会降低,又会逐步减少使用甚至弃用在这一场场网络狂欢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表情包的时代就过去了。

在符号表意三分法中,肖像式(iconic的表意会发生转义。从审美喜好角度看,不同社会群体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表情包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中老年人喜欢用具有霓虹灯效果的鲜花、爱心形式夸张、热烈的图表达“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敬我们的友谊”“感谢群主的红包”等祝福的含义。90后、00后年轻人就喜欢用暴漫画的线条和影视作品截图。这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人对审美的表达是不的。父辈人群主要通过表情包传递祝福,而年轻人通过表情包宣扬个性。不同的审美需求造成不同的审美喜好,这种审美性的表达代表一种整体性的暗号默契和共识就会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

四、余论:表情包的未来

表情包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社交文化的典型传播符号,体现了不同群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互动的特征首先,移动社交为用户带来技术上和感官上的便利。当前,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为追求良好的用户体验和高度可视化的效果,表情包应运而生。其次,符号消费为用户营造出身份认同感。消费社会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关注的重点并非物品本身,而是该物品的某种被人为赋予的象征符意义。从这一理论上看,人们对表情包的使用和消费正是通过对这一特殊符号进行身份印证,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网络亚文化强大的再生成为表情符号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互联网是最大的亚文化创作与传播场域,各种社交账号和网络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用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表情包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基础。

可以预见,未来网络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会越来越畅通,信息载体也会随之不断更新,当然,表情包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除了表情包,可能还会诞生其他新型的表达符号。这是由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不断增长的用户社交心理需求决定的。以表情包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将会继续繁荣发展,并推动更多更加个性化、可视化、良好用户体验的文本形态的诞生。

参考文献:

张宁:《解读表情包:特殊的网络文本》,《光明日报20174月17日。

王敦:《微信表情包现象研究》,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560603447/,2016年5月28日。

刘冰:《融合新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页。

GRABER A. Processing the news :how people tame the information tide [J].Journal of Ecology, 2008, 96(6):1275-1288.

伍静:《表情包发展传播学解析》,《出版广角》2016(9)。

[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