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看了这个标题,如果你是等我来给选秀节目或者选手内幕爆料,可能要失望了。这里没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如果有又怎么会让你知道呢?
只是因为今天是青年节,突然有些感慨,想就青年们喜爱的东西说点什么,大家看看就好,别挑我。
94年前的今天,无数纯真而勇敢的青年人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热情和热血为我们树立起一个高尚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如今,这个节日在许多青年心中的地位也许还不如一个什么光棍节或是愚人节。无数的青年把自己的热情和热泪洒在了一个又一个选秀节目舞台上,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业音乐20年,无论做主持还是评委我都用心聆听,我自知这些青年人梦想的美丽和不堪,因为耳闻目暏太多喜忧冷暧,所以深感梦想和现实的差距。音乐原本多么美好,它应该是青年人的初恋,是青年用来幻想的望远镜。可当音乐被用来选秀,用来做电视真人秀节目时,我们耳边眼前却总是充斥着辱骂和愤怒,黑幕和不公平,无论怎样的结果都会让许多青年人感觉被骗了。可青年的坚强和幼稚总让她们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音乐,她们欲罢不能,再有选秀,又像吸毒一样热血沸腾痴迷的投入精神和身体了。
我一直坚信,音乐应该让所有人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它应该给我们理想。可现在有的节目就像披着音乐外衣的狼,正用艳和光吞噬着青年人的心灵,在他们没有信仰但渴求信仰的心灵之地上营造一个又一个海市蜃楼。可恨的是,他们竟然选择用音乐的手段去控制年青人的精神世界,让无数青年还未经受现实生活的考验便想着一夜成名,弱肉强食。
我们总在感叹自然环境被破坏,戴上口罩防雾霾,目睹山体滑坡,美丽的山林被官商勾结的地产别墅占领,漫长的海岸线水不再蓝不再清澈,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环境也正在被污染。音乐本来是用来清洗心灵污染的,心受了伤,听歌取暖;失去了爱情,还有音乐在身边。可音乐一旦进入不同形态的电视产业链,它的文化作用便被收视率、广告和话题效应所消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
中国的音乐选秀、真人秀近乎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一个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形态的产业链。从节目制作、营销、后期话题效应、对节目各方面反向的回馈……观众通过节目消遣固定时光,媒体挖掘到人们渴望窥视的信息,无数青少年忙着做梦忙着削尖了脑袋战斗,而品牌忙着想雷人广告词,电视台忙着收钱,打击对手……我曾多少次深入电视选秀节目内部,可触动我的不是选手和歌手,而是一批又一批年青的电视编导,她们彻夜不眠的努力,我甚至不相信她们任何人的身体里存在生物钟这种物质,可以说,这些电视行业的青年人在观众娱乐与享受背后付出的是满满的智慧和汗水。
我是音乐人,只关心音乐这回事。对电视而言,或许有观众才有存在的价值,观众是唯一一个所有电视环节中都要考虑的部分,但如果是一个音乐节目,或者是用音乐为手段的电视节目,就应该保存一些和音乐有关的情怀和气质,不能想怎么火怎么弄,不能把音乐设计成一个圈套,不能像有些电影那样,好看的都在预告片里面。总之,你可以用音乐来诱惑我,但不能欺骗我。如今观众一方面被喂得越来越刁钻、越来越难满足,另一方面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依然相信音乐的美好,依然会关注和音乐有关的选秀节目。这时,多给他们一些音乐营养而非一定要有煽情的背后故事,多让他们借音乐温暖自己也去温暖别人而非一定要成為誰的粉丝。
每种‘火’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必然,但也有某种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的副作用。娱乐或许是全民需求,但现在的娱乐几乎没有原创精神。翻唱,疯狂买断国外版权,虽然节目越来越好看制作越来越精细,但离"中国制造"却越来越远,你可以说娱乐不需要中国制造,但你不能说娱乐不需要中国精神。
如果不是青年节,我也许讲不出这些话,刚碰巧看了一个曾经参与后來许久未看的节目「歌声传奇」。这期“青年节•于淑珍”专场证明节目组很有胆量!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用她的歌来诉说对青年的希望。没有复杂的编曲和灯光、没有文艺的歌词,只有甜美的声音、真挚的情感和对青春的致敬,突然间,我被感动了,理解了"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到"歌声传奇",我不禁想:娱乐是百姓的刚性需求,但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软性需要,这就让我们这些媒体人音乐人必须主动去承担更多的责任,至少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音乐选秀或者说音乐真人秀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