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藏经洞”——西行日记(之十七)

标签:
5古阳关藏经洞莫高窟 |
分类: 河水东流 |
莫高窟“藏经洞”
(摘自郑锡章著长篇回忆录《沧浪之水》第三部《在北大附属
实验学校》之八(节选)
在近代史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与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有关系。
19世纪末,莫高窟已是一片荒凉,窟前的木棧道大都被毁,流沙漫延,堆积如山,最下层的许多洞窟都被掩埋了。窟前有三座残破的小庙,按地势高矮分别叫做上寺、中寺和下寺。上、中寺住着几个喇嘛,下寺却被王道士改成道观。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当兵出身,退役后生活无着,便当起了道士,混迹江湖。不久他来到敦煌,住进下寺,靠测字算命为生,凭着一张嘴巴,吸引了不少信众。在冷清荒芜的莫高窟,只有他的小庙里香火兴盛。时间一久,王道士不知不覚成了莫高窟的实际主持人。开始时,他表现得十分虔诚,化缘或做道场得来的钱,总是细心积攒起来,时不时地还请来人清扫洞窟的积沙,修补塑像。
1900年5月26日,为了改善住所的洞窟,他顧人清除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通道的积沙。积沙被清除后,王道士担心墙壁倒塌,便随手用烟袋锅敲了几下裂縫处,发出空空的响声,墙壁似乎是空的。他随即将长烟杆伸了进去,仍不见底。夜间,他悄悄地打开了这面墙壁,发现了一间略带长方形的复室,著名的莫高窟“藏经洞”就这样被封闭了千年之后,竟然落到了这个落泊无知的王道士手中。
藏经洞的文物都是稀世珍宝,件件价值连城。可是,愚昧的王道士并不识货。加之清廷的腐败和昏庸,竟不肯出银五六千两运往兰州的交通费,只发了一纸空文,叫王道士“妥善封存”。
消息传出去后,各路盗宝者接踵而来。有历史记载,
第一位是比利时的斯坦因,他于1907年到了敦煌。并以14块马蹄银“布施”王道士,掠走了24大箱古写本,5大箱绘画和丝织刺綉。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跟踪到了莫高窟,他以5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6500卷文物。
1910年10月,第三批盗宝者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率领的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到了敦煌,搜劫走四、五百卷写经和精美塑像两尊。
1914年,斯坦因重返敦煌,盗去5 大箱600多卷经文卷,使藏经洞珍宝所剩无几。
这是一场历史的空前的民族大悲剧、大劫难!
我站在莫高窟牌楼前,遥望浩渺而冷漠的蓝天,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和凄凉!!
尽管盗宝者窃走了莫高窟的许多珍藏,但莫高窟本身的艺术价值却是无法改变的。许多外国游客,看了莫高窟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的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看了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