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锡章:《生存和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2025-02-14 14:08:22)
标签: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生存和发展座谈会 |
分类: 残阳如血 |
刁世铭老师(物理特级)讲:我走了四个学校,是冲着学校的牌子来的。学校要稳定,先得要人心稳定。
黄树林老师(物理特级)讲:班子调整后,教师的稳定还没有结束,在教师中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要搞五湖四海。
李源老师(外语教研组长)讲:教学上要杜绝弄虚作假,高考就得玩真的了。
柳麒老师(体育特级)讲: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学校难以生存,是在这个交叉点上。
张春才副校长说:学校定位不准,公司有公司的想法,校长有校长的想法,从2000年起,就是如此。
我在会上作了专题讲话:《生存和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老师们
感谢你们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借这个机会,讲二个问题: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一是生存。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适者生存。宇宙亿万年,生生灭灭,曾经主宰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消失了;地球繁衍到今天,每天都有数百种、上千物种的消失,留下来的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物种。我们在座的都是老同志,是过来人,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人民教师,应该说对社会的变革,比谁都体会得更深,理解得更透彻!民办学校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三个方面:
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市场经济的法则是选择的法则,是博弈的法则,是双赢的法则。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读《孙子兵法》,读《三国演义》,曾风靡一时,现在已经不适用了。社会发展到今天,不是谁打倒谁的问题,而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问题。谁违背了这个法则,实际上是等于自己把自己孤立了,把自己否定了。
二是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是名校办的民校,不是公办学校;也不是纯粹的私人办的民办学校,因而,学校时时充满着挑战性,充满着危机感。在当前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既有这样的教育灵活办学的优势;也有致命的弱点,如高额收费,把一批十分优秀的孩子,因出了起钱,被拒绝在校门之外。高等教育对生源的选择性与民办教育对经费的选择性,这种两难的选择,把我们这样的学校教育挤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
三是要适应自己的教育对象——被送进来的学生。既要把他们与我们过去的在重点学校任教的对象相区别;又不能降低我们在重点中学任教时对学生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点,社会才对我们学校刮目相看;家长才肯出几倍的高价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才有高于其他学校教师几倍的待遇!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途径,还能够象对待重点中学的孩子那样吗?因此,我们的工作情绪、工作时间和流下的汗水,都得重新评估。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原有的观念、思维、方法和态度,来加入我们学校教师的行列,你就不可能不犯错误了。
二是发展。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与投资者的发展是一致的。没有发展,学校钱从何而来?没有发展,我们凭什么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走来?没有发展,投资方凭什么拿出钱来办学校,难道是考虑我们教师没有饭吃?孩子没有书读吗?中国上下五千年也只出了一个武训!连孔夫子办学,他还讲“食不厌精”,可见饿着肚子教书,连孔老先生也是不会干的。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管理者的精明;教育者的敬业;投资者的诚信。
首先是管理者的精明。管理者的精明在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为管理者不一定要多高的学位。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介农夫。古诗中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是不想让人读书,以免读书后变得聪明起来,造他的反,所以把书也烧了,把读书人活埋了。结果是,造反的是不读书的人。诸葛亮也好,刘邦、项羽也好,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我曾经带岳阳市直中学的校长们从西藏回成都,在武候祠看到了一副对联,内容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管理者,他是强调审时度势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敬业。教育者的敬业在于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人是高等动物,是有感情的动物,有自己的所爱和所恶。我的同事曾这样评价我,说我是一个谦谦君子,与世无争。我说,你们只说对了一半,我是下放知青出身的人,对什么事件都看得很淡薄;但我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敢爱敢憎,爱憎分明。我们的职业约束了我们,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充满着爱心,充满着人情味。否则,我们就不配称之为教师,就失去了一个做教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再次是投资者的诚信。以诚待人,取信于人。其实,诚信是一个成功企业家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德准则。我在学校提出我们学校的形象是什么?是诚实守信,奋发图强!这个道理是一致的。
经营者、管理者、教育者,三位一体,血肉相联,唇齿相依,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学校的前景如何?两条信息,可以说明事实:
谢谢!
下午6时,带教师们到文化园看了新校址。
吃晚饭时,教师们高兴得不得了。几位特级教师连连表态,一定要帮我把好关,守住阵地,把工作搞好,把质量搞上去。数学组长丁老师称兄道弟,他表态说:
“我有人,你要什么人,我都跟你找。”(注:丁老师原系北京某重点中学中学教导主任,人脉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