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楚风
楚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60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年关(1)

(2024-02-16 10:35:12)
标签:

杨用连

菱角

正月初八

分类: 梦绕魂牵

               乡村年关(1)

——与杨用连1963年分别后,2022年我回卸甲河专程去他家看望他,已经过去了60年啊!



乡村年关(1)

 

到正月初八,几科寒假作业基本完成,仅剩下两篇作文在草稿之中。正打算初九还是初十回家的时候。上午10时左右,杨用连同学挑着菱角担,突然闯进我的房间。

 “今天的生意特别好,一担菱角米很快就卖光了”,杨用连喜形于色,高兴地说,“今天家里起‘瓮船’,是父母亲特地叫我来接你到家里去吃鱼的。”

一见面,我吃了一惊!还是年关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早就出来挑担小卖了?从他的情绪上看,却没有丝毫觉得有什么不妥的感觉!

我问他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初六在街上买菱角米,碰到杨四堂,是杨四堂告诉我的”,杨用连说:“年前,我和父亲腊月份下洪湖打菱角,大年三十才回来。这次收获可丰,不仅打了几百斤菱角,还捞了不少鱼虾。”

杨用连同学说。“你赶快收拾东西,无论如何得去,不然,我父母亲会见怪(有意见)的。”

杨用连是我初中的同学,在班上读书时,他坐在我的前面。他家住在石码头大队,离学校很近。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看得特别重。虽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再困难也没有少他吃的。我与他坐在一起,因而也近水楼台,受益不浅,每次家里送来好吃的,我也会分得一羹。

到初二时,他就下学了。下学的原因很简单,学校吃不饱,父母亲不让他来了。到初三时,他结婚了。他结婚时,还特地接我到他家里喝过喜酒。

一路上,我仔细审视了杨用连同学的菱角担,依然是江汉地区农村多少年不变的形状,用竹篾打成的两个菱角篓子,一头装着剩下的菱角壳(注;江汉平原的习惯,煮熟后的菱角是挑到街上现砍现买的。买菱角米的工具是一节连在一起的竹筒,短竹筒一筒两分钱,长竹筒一筒五分钱。剩下的菱角壳却是乡村烤火或做火塘最好的燃料,俭朴的乡下人是不会轻易舍弃的),一头是菱角凳子(注:不到一米长的木板凳,凳子的一头凿了一个孔,装上一根木桩)和菱角刀(注:特制的呈堕圆型的专砍菱角的铁刀,比切菜刀要重)。解放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江汉平原的农民,一到冬天,就一家一户,下湖打菱角,以备三四月份“青黄不接”时期的粮食不足。我家的生产队是由两个墩台组成,另一个墩台叫木土地。解放前有一首顺口溜,反映了这个墩台人民的生活状态:

“养女不嫁木土地,家家户户砍菱米。门前一道堤,手都掰(菱角米)破皮。跨下夹根(砍菱角的)桩,一夜(砍)到天光(亮)。”

我的童年时代,每到春荒时期,基本上是靠菱角糊维持生计的。

杨用连同学却滔滔不绝地谈起他和他父亲一起下洪湖打菱角的故事。

他说,这次下洪湖的运气好,整个腊月没有变天,菱角又多,他们父子俩,每天早餐后,就开始工作。

打菱角的工具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用线麻做的“乎”(注:这个工具的名称是自小生活在洪湖边的联化小学校长柳诲荣告诉我的。也有人叫菱角耙。我的印象是叫“乎”。按监利方言,“乎”即“拖”的谐音), 在船尾装上四方架,架上装一轱辘,把“乎”沉于湖底,船行时,“乎”就随着船行在湖底拖动。菱角角上细小的刺会粘到“乎”上。另一种是“菱角夹子”。一种用竹片编成的一米多高的工具。“菱角夹子”如鲇鱼嘴的形状一样,用两个竹蒿绑成剪刀形,让夹子口对着湖底表面,靠两个竹蒿把夹子的口一张一合地在湖底表面不停地移动,把菱角夹进夹子里面去。

机会好的时候,起早贪黑,一天也能打到一二十斤。到中午时间,累了,气温也升高了,调换一个劳动方式,下水去抓鱼。

“带鱼具去了吗?”我问。

“没有?”他说。“我们是下水抓的”。

“寒天冷冻,怎么下水抓呢?”

“越冷越有鱼,越结冰越好抓。人在水里,有体温,鱼碰到后,根本不动,一伸手就抓住了”。

我听到这里,打了一个寒颤!心想,“这是抓鱼吗?这可是要命啊!”

冬天‘踩脚跟’,是旧社会湖区贫民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一种最原始的捕鱼方法。越是冰冻三尺,越要到水下捕鱼。捕鱼的时候,先在岸边烧一堆稻草火,让身体烤热后,马上跳入水中,抓到鱼后,又上来烤火。烤热后,再下去,如此循环往复。解放初期的江汉平原,河湖沟渠中,鱼多得随手能抓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这种捕鱼的方法了。因为这种捕鱼的办法很容易给身体留下后遗症。

我问杨用连,“你受得了吗?”

“农村人么,已经习惯了,怕苦怕累就无法生存!”他回答得很淡然,但显然也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成份。

 

(摘自长篇回忆录《沧浪之水》第一部《风雨卸甲河》第二辑《小河弯弯》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