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一个教师,要拒绝平庸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品位——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2024-01-18 15:55:36)
标签: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附属外国语学校

教师会上的讲话

分类: 花开花落

做一个教师,

       要拒绝平庸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品位

 ——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晴)  



 

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四个字:才学与人品。

没有人品,不足以为人师表。

才学,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才能、学问、见识。有才无学是小聪明;有学无才,是书呆子;有才学而无见识是迂腐。

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蒋干,就是这样的人物。而见识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的磨砺才能获得的。

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关爱、需要参与,需要合作,需要理解和沟通,需要对话和交流,需要民主与包容,需要团结与奋斗,需要效率与和谐的社会。

学校年青教师多,硕士学位的不少。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组织教学的能力怎样?能不能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能不能与同事相互融洽与切磋?有一个从新学习的问题,有一个需要时间鉴别与认同的问题。实践出真知!

前不久,听了一些课,很有感触。

 

高三 梁德秀老师的月考作文评讲。一堂课,几乎全部是学生完成的。梁老师选择了07年高考的两篇作文《用爱雕琢心中天使》、《心中天使诗意人生》,让学生按座位顺序,一人读一段,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给文章打分。各组提出给分的理由。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同学自己的作文,也打分,提出给分的理由,再全班同学一起重点讨论两篇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再给分,提出给分的理由。

一节课,内容紧凑,人人参与,情绪热烈,气氛轻松,效果良好。

这节课的作文评讲,应该说是进行了精心设计的:在教法上采用了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分组讨论的办法;在时间分割上恰到好处:范文的串读用了6分钟,范文的讨论用了7分钟,范文的打分用了5分钟,教师的归纳用了2分钟;学生自己文章的讨论用了10分钟,全班集体讨论、发言用了7分钟,教师小结用了3分钟。一节课40分钟,教师只用了5分钟,另外35分钟是学生活动。

 

这样的评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教师转变了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把课堂当成一个社会去构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师生的民主与公平

这节课,说明了两点:

一是北外附校的教师不比别的学校教师差,如果是同等的生源,我们有可能比别的学校做得更好;

二是课程改革不见得老教师就比年青教师差,知识的更新,是不分年老和年青的。

 

听了高一3班郑蔚老师的语文课,高一5班冷中军的物理课,初三2班龙春的语文课,初三2班赵爱英教师的数学课,初三2班乔惬与高三王静的政治月考评卷课。这些都有是年青教师。总的印象是都很投入、都很专注、都很用心。

前面的四位教师,都采用的是视觉媒体教学方法,不错。但语文课应增加一些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思想性教育性极高的文学经典,选用一些名人充满激情的朗诵,能够让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刻骨铭心,甚至终身不忘!

数理化学科属于由于陈述性知识,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适当引入现代教学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对的。但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丰富多样性。

试卷评讲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专业性很强课程。试卷评讲不是原有试卷的复述,而是需要通过教育统计后,按照学生能力结构:如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情况,找出学生能力缺陷的共性与个性。教师在评讲时,只讲普遍性的问题。个别性的问题留在课后个别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数学教师上课不带三角板和圆规,徒手在黑板上作图。教师不讲规范,学生不交作业。物理、化学教师上课不做演示,在多媒体上做实验,应有的直观教学没有了。

数学解题要看推导过程的。高考中,每一个演算步骤都要计分的,不能丢掉传统媒体;理化实验是要分步骤的,高考中,减化一个步骤,这道题1 分没有。教师不仅要做演示,并且要求学生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看清楚,记牢靠,并表述明白。

演示实验的结果,不仅是直观教学的问题,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

 

另外,也发现了教师知识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教材思想性、教育性的效果。如在外校听课,教师讲:《游万柳堂记》(清、刘大魁)其中有一个句子:

 

夫贤公卿勤于王事,固将不服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这篇文章的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很明显,教师没有指出来,是一个不该有的疏忽!

还有一位语文教师讲的《归田园居》(陶渊明)。

 

“榆柳后檐,桃李堂前。”

“狗深巷中,鸡桑树颠。”

 

陶渊明的诗句完全采用的白描式的表现手法,是湘、赣乡下生活的再现。可能这个教师长期生活在城市,没有到过农村,更没有江南农村的生活体验。因而对陶诗中“荫”、“罗”、“吠”、“鸣”四个动词的含义和意境,怎么也没有解释清楚。

 

教学已进入期末复习备考了。元旦前,张星老师、张景之老师做了专门的复习课的介绍,讲得很好。他们的经验介绍,使我想到一个成语:“厚积薄发”!说明知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经验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正如9年级语文教材中王静安先生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的第一种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年青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浮燥没有用,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