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制高点》序·郑锡章·

标签:
市六中赵解军校长 |
分类: 残阳如血 |
20世纪的90年代,是一个急剧变革发展的年代。
物竞天择,大浪淘沙。在这历史的潮流中,有多少英雄好汉,徘徊歧途,等待观望,空耗了许多时间,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也有多少无名小卒,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奋力拼搏,成了历史的弄潮儿!市六中的领导老师们,正是抓住了机遇,赢得了时间,抢占了教育的制高点,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1999年底,在岳阳市市直学校目标管理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六中再次以100.7分的总成绩,高居普通中学榜首,连续四年夺得了市直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的殊荣。在这一年里,市六中党支部被评为岳阳市先进党组织,学校被评为岳阳市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校长赵解军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抢占制高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市六中领导和老师们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当我再次走进市六中大门的时候,已不见当年“万马齐喑”局面,到处呈现的是一派“万马奔腾”的兴旺景象。
从1993年下学期开始,学校领导针对学校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配不公、纪律涣散、人心浮动的局面,开始了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坚持“快起步,稳迈步,不停步”原则,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在分配问题上,逐步理顺了关系,拉开了差距 ,实现了优质优酬、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到1999年,市六中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由原来的“三制”改革发展到“经费包干,双向聘任,竞争上岗”。被人事部门誉为“人事相宜,教学相长”的典型,连续几年来,在湖南省人事制度改革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旧的体制,几十年的传统。要打破“铁饭碗”,牵涉到多少人和事。明知道要发展必须寻求改革的道路,但有好多单位,因害怕困难,而将改革的方案束之高阁;有好多地方,因碰上“钉子”而使改革半路夭折。而市六中领导和老师们知难而上,在误解、偏见和责难声中,拨开荆榛,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从1994年开始,市六中领导和老师们开始寻找学校发展的路子。他(她)们瞄准了学校计算机发展的行情,着手创办计算机学校。当时的市六中,还只是一所薄弱的单设初中。没有专业人才,他(她)们数次南下长沙、广州、深圳,北上武汉、北京,拜师学艺,咨询求教;没有设施,他(她)们到处筹措资金,向银行借贷,向私人举债;为了开辟生源,不管炎天暑热,不管风霜雨露,一辆农用车,他(她)们跑江西,走湖北,驱益阳,奔平江,常常日行数百里,进行宣传动员。这其中的艰难困苦、酸甜苦辣,平常人是无法想象得到的。当鲜花和掌声朝他(她)们走来的时候,他(她)们眼前所呈现的,更多的只是泪水和辛酸!
六年来,他(她)们一以贯之地以改革求发展的坚强意志;他(她)们创造的“一地三校”、“一校两制”的发展模式;他(她)们正在组建的计算机教育集团的构想,使多少同行折服!
市六中的成功和发展,无疑已成为岳阳教育的一面旗帜。有人称之为“六中现象”,透过这个现象的背后,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岳阳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边是人才资源的紧缺,一边是人才资源的浪费、闲置和冷漠。而在六年前,当时市教委的领导人,敢于启用一个毫无背景、且颇多争议的弱女子当任薄弱中学的校长,就是一个大胆而睿智的选择。同样,学校领导不力排众议,数下广州,引进人才,也就没有今天的市六中和计算机学校。这就是人才的重要!
其次,坚持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六年改革,不仅仅是丢掉了一个破败的旧六中,换来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六中,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视野、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智慧、聚集了人才和力量。
第三,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抢占教育的制高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谁抢占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当1999年的冬天还是姗姗来迟的时候,市六中岳阳网校的成立,无疑是岳阳大地上一声报春的惊雷,为岳阳教育的现代化,拉开了早春的序幕!
《抢占制高点》收录了市六中六年来的改革成果,我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感谢市六中的领导和老师们,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我也希望一切教育界的同仁们,如我一样,在读到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受到启发和激励,能够振作和奋起!
是为序。
(原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00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