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遐举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

标签:
王遐举书法艺术特色 |
分类: 花开花落 |
王遐举 在童年时代饱尝人世艰辛。父亲王善海读书不多,种田之余好写字,其书法花哨好看。遐举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临习颜、柳楷书及行草碑帖。
10岁开始为村里人写对联。成年后,长期寝馈于汉魏碑、大小篆,精研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张猛龙碑及贾伯思碑等著名碑刻。
后又得益于清宋大书法家张裕钊、何绍基"古拙硬朗,韵味不凡"之书艺,重新开始练颜体,继而研习欧阳询、柳公权和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他"师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不断扬弃自己的书法习惯,悉心揣摹"字外功"。
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达到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绝妙境界。
他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涌到纸上的总和。"
其隶书独树一帜,结体稳重,劲而不犷,放而不野,厚而不滞,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行草极具神韵,行草以凝重求飘逸,刚劲求潇洒,结体如行云流水、秀雅清劲、奇正相生、极尽汉魏碑神韵,深受世人所重。
论家谓之为:"草情篆意,动而不犷,放而不野,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其作品遍及全国,远播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书画界八仙和京都五大名笔之一。
四十年代在我国南方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五十年代后又多次参加过国内重大的艺术展览。
1982年受党中央委托,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蔡畅同志;
1983年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叶帅,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
1988年 4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他的书法作品多为各地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我国不少名胜古迹如武汉黄鹤楼、长江三峡、郑州黄河碑林、云南滇池等,都有他的墨迹和石刻。
王遐举一生治学严谨,特别注重艺术家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以及生活实践的体验。
解放初,经徐悲鸿介绍进田汉主持的戏剧研究院,从事舞美、戏剧史方面的设计与研究。
他不仅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法家,还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出版过《野农轩诗话》、《王遐举书法作品集》、《中国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专著及戏曲评专集,撰写了《中国剧场史》等书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书》上刊载。
正是他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执著的求索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家。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为人诚恳热情,处事平和敦厚,谦虚而不随俗,自重而不骄人,其人品书品皆为人所称道。"三中"全会的春风圆了昆仲"相思梦"。后应邀回监利师范讲学时,其欢迎对联曰
遐龄犹恋故园秋,赏章华景色,濯沧浪清流,未识香草美人,可佐临池添韵致;
举世咸钦内史笔,领三楚书坛,振千钧豪翰,怎禁玉石坠地,不教入木显神奇。"
故乡人民于1992年 6月建成一书法亭,取"羲之妙笔在鹅群"之意命名"泛鹅亭",被岛内学者洪荒誉为容城第九景"书亭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