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分类: 河水东流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今后事件成败的一个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及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提高现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提高现有学校的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历史重担。
为此,本文就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毛泽东同志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现代学校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没有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作依据,不总结普通学校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不可能完成对学校的科学管理的。
——1988年8月,在监利县教育局,应邀出席在大连市召开的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在会上发言(右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式,而不是当作独立的生产者的孤立的劳动出现的地方,到处都必然会有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发生。不过,它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在一切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上,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需要一个指挥的意志……和一个乐队需要有一个指挥人一样。另一方面,……在一切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间的对立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内,又都会有这种监督劳动的发生。”管理两重性理论,对社会主义学校的管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列宁指出:“任何大机器工业——即社会主义的物质的生产的源泉和基础——都要求无条件的和最严格的统一意志,以指导几百人、几千人以至几万人的共同工作。”有学校教育,就有学校管理。普通学校的管理是从中小学教育实际出发,按照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代新人,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后备军的质量,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同时,在中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处理人际关系。要处理好师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校内校外、上下左右、纵向横向之间的人际关系。否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密切联系的。
学校的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基本教育规律,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从中小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出发,搞好学校的管理工作。现代学校的管理,还要运用行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学校管理组织系统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方法定量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因此,学校管理人员,要善于学习,要学习教育科学,学习管理科学,懂得教育规律,端正办学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努力把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二、管理科学化要有管理机构合理化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学校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这是集中建国以来的经验所提出的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推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合理化的管理机构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前提。
所谓推行校长负责制,就是要给校长以职、权、责、利。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职位,是组织成员因其职位所处的地位,按职位遵循分级的原则,下级机构服从上级机构的控制。学校的各处、室、班,都应服从校长的控制。职权,则是依法取得校长的权威,凭此发号施令,形成学校三层(经营层:校长;管理层: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执行层:各年级组与教研组)的级式结构。每一机构中,有系统地进行劳动分工。职责,每一职务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利,就是把能力和绩效看做一个人进入组织获得升迁和奖励的主要标准。
推行校长负责制,就要给予学校以自主权。校长是政府部门派到学校进行管理的负责人,对学校的一切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各级行政部门就应当保证校长顺利地行使自己的职权。
第一、校长在人、财、物的使用上拥有自主权。在目前还存在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校长如果在人事上不拥有充分的招聘、委任和裁处的自主权利,要想建立一个畅通的强有力的指挥系统,要想分层次地统一指挥,真正做到政出必行,令行禁止,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校长应该在事、时、空的处理上拥有裁决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决定政策方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校长能不能开创新局面的具体表现。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县一所区级中学的校长,因抵制了对学校种种不合理的摊派,(包括要求学校非法招生),结果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监利县教委曾根据我县的学校管理情况,根据学校布局的要求,申请县委县政府将6所高中收归县管理,县委县政府也同意并下达了红头文件。因其中一所高中的归属问题,当地党委不同意,县委县政府又重新行文改变了主意。此种现象,给学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出席大连会议期间,与黄顺帮主任(中)、北师大教授郭齐家(右)在旅顺参观。
第三、要有社会各方面的配合。目前 ,各地的重点中小学出现了学额暴满、严重超员的现象,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果。有的学校挤满了还要再挤,加座了还要再加座。有的班上学生多达80人。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学籍管理规定,违反了教学规律,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这些现象,不能只怪学校,整个社会都有一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出现了行政部门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压学生,家长压子女的现象。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把劳动就业、提干、晋级、工资福利、住房、医疗,甚至子女的安排都与学历挂钩,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推行校长负责制,给学校自主权,没有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三、管理科学化必须有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最优化
建立群体结构最优化的领导班子,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保证。近年来,在选拔干部时不少学校片面理解了中央提出的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政策,形成了领导班子中清一色的教学能手。这不仅大大削弱了第一线的教学力量,而且,班子自身由于结构失调,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所谓群体结构的最优化,是指领导班子的组成合理,具有最佳的组合,包括年龄、心理、智能等方面的最佳组合,是一个相得益彰的领导群体。
第一、学校领导班子应具有老中青梯形结构。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学校始终保持生机勃勃,使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同时,弥补了因人的年龄段不同而产生的生理素质和功能不同的差异。
第二、领导成员中可以性格各异,气质不同。这样,可以使谨慎和果断相济,刚直与柔和互补,使群体结构产生协调效应。
第三、学校领导成员应该是各类人才的有机组合,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协调,构成既有一定层次又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以适应学校工作。
第四、学校工作的指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总务后勤工作能力,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的能力的组合,应按一定的序列和比例合理构成。
列宁说:“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特殊的本领,有的人可以当一个最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完成不适合作一个管理人员。凡是熟悉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知道,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具备的条件”。管理生产如此,管理社会主义学校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学校是以教学为主,培养“五爱”、“四有”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要使教育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和全体人民服务,学校领导人必须懂得现代教育与现代管理理论,是教学、行政、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行,是具有相当的政治和文化修养的专门人才。
领导班子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职工的榜样;应该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实事求是,不慕虚荣;赤诚相见,与人为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说话算数,光明正大;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能够使组织效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四、管理科学化必须实现管理过程民主化
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执行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是学生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形成的塑造者。学校能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参与式民主管理,是管理好学校的关键。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人们普遍重视激励因素的方法。把激励划分为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两种。把各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看作是外加激励,即外附激励。而内滋激励则是从内心产生满足。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成教师参与感、认同感和动向感。参与感,就是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如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调整和总结评价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尽可能地更广泛地汲取教职工的意见,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使全体教职员工产生一种参与决定的满足。认同感,则是教职员工在参与学校工作决策的前提下,承诺学校所提出的各项工作、规定和要求,从内心发出一种认可与同心同德的感情。因而在学校制定目标确定方向的时候,教师会产生一种积极趋势,渐渐接近目标的感受(动向感)。
在我们国家里,当然首先应注意培养教师的革命责任感和共产主义道德感,教育并鼓励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发扬甘当“人梯”的精神,但要注意使教师产生积极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动向感,密切群众和领导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这对于搞好学校工作,实行管理科学化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分析,要注重教师情绪与情感的分析。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受人的心理活动调节控制的。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需要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源泉,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需要结构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求知需要,尊重需要,期望需要。学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掌握教师需要结构,引导教师正确对待需要与现实的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民主化。
(原文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1987年第3期;
获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1988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1989年1月,被收入《学校管理论文集》中,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收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