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山的遐想——长篇回忆录第三部《霞飞紫禁城》序篇

(2021-03-22 09:21:13)
标签:

五台山

山西

分类: 河水东流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登上了五台山,完成了多年来的心愿!

我对五台山的神往,是始于儿时读杨家将忠贞报国的历史故事:约公元980年左右,北宋名将杨业父子,为了抗击辽邦入侵,凭借雁门关、两狼山的天险,曾经屯兵于金沙滩上,由于潘仁美的陷害,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两个被俘。杨五朗痛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挠幸逃脱后,便弃甲出家,在五台山当了和尚。后来,我看《水浒传》,那个一贯打抱不平、始终怀着侠义心肠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最初的出家也是在五台山。因而,五台山便在我儿时的心中又增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

 十年文革中,我被人诬陷,关进“学习班”时,也曾有过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的心愿。因不忍心年迈的父亲再次遭受失子的沉痛,终于没有剃度;也是我尘根未断,佛缘浅薄!

此次五台山之行,我是从大同市乘车上山的。大同市在五台山的西北,公共汽车的行驶方向是自西北而向东南。沿途是连绵的群山和风尘滚滚的黄土高原,油菜花黄、土豆花白、苞谷正吐穗扬花,较之于我的家乡江南,至少要迟到一个季节。车过鸿门岩后,盘山公路渐渐向下倾斜,则进入了五台山景区,俯瞰台怀镇,寺庙林立,虽是傍晚,在落日的余晖中,更显得庄严肃穆。《水浒传》中所描写五台山的盛况展现在眼前:

 

山门浸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门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海烟霞。老僧方丈斗牛边,禅客经堂云雾里。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现存寺庙近百座,集魏、齐、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古建筑之大成,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古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是俗家弟子,与佛门有缘无份;何况人已老矣,更无临时抱佛脚的奢求。因而,我之登五台山是怀着世俗的心态来刨根问底、探访历史的陈迹。

第二天,清晨早起,直奔五郎庙,着意寻访这位几十年来一直为我所崇敬的骁勇善战、忠肝义胆的杨五郎落发为僧的地方。

五郎庙位于显通寺北4里处的花坊村楼观谷的山坡上。一进楼观谷,绵延不断的峻岭立刻呈现在眼前。山路两旁长满了苍松翠柏,潺潺的泉水从山道弯处溢出,叮叮咚咚,不住地敲打着圆滑的石面,青草如茵的坡地是成群的牛羊,果然是一个修生养性的好去处。

五郎庙原名太平兴国寺,是宋代高僧睿见结庐之处,睿见结庐之初,倡导四誓:

 

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闻非法之声,

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

 

宋太宗游五台山时,十分赞赏睿见的“四誓”,赐匾一块,亲书“太平兴国”四字。

据说,宋太宗游五台山是由杨家父子保驾的,因而,杨五郎结识了睿见。杨五郎很赏识睿见的博学多才;睿见也喜欢杨五郎的忠肝义胆,两人因此情投意合。分手时,睿见送给杨五郎一个包裹,并叮嘱说,战场受挫之时,可打开这个包裹。几年后,金沙滩一战,杨五郎兵败而陷入绝境,记起睿见所赠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套僧衣僧帽。在万分危急之中,杨五郎不得不披起袈裟。

五郎庙内供奉着杨五郎的塑像和遗像。相传,杨五朗塑像在明朝以前是肉身,身穿铠甲,条案上放着他常读的经书。现在的塑像是文革后塑的,可能是塑工的技艺不佳,塑像与遗像大不一样,但飒爽英姿犹存。殿内高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写的“德垂后昆”大匾一块。清修禅师在题写的《重修太平兴国寺碑记》中对杨五郎的出家,表示了深深的叹息。诗曰:

 

弃却干戈披衲衣,个中争许几人知。

只今唯有台山月,夜夜空临杨老祠。

 

五郎庙的大殿内北墙根有两根木制立架,架上安放一条铁棍,长8尺,粗15寸,是五台山的文物。棍的一头刻有小字,“重八十一斤,谢荣榄段思礼造”,锈色斑斑。棍的另一头有一尺多长的裂痕。史载,辽将韩昌再次侵犯雁门关时,杨五郎受八贤王的邀请,带领僧兵杀下山来,与韩昌交战。杨五郎一棍打去,由于用力过猛,韩昌被劈成两截后,又打在一块大石头上,把石头打得粉碎,铁棍也震开了一条裂缝。明人镇澄参观铁棍后,触景生情,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国土寥寥马不嘶,白云深锁五郎祠。

宋家世界空成梦,铁棒常拈欲恨谁。

 

下午,登菩萨顶,寻访鲁智深最初出家的地方。老实说,我儿时读《水浒传》,在梁山108将中,我真正喜欢的只有两个人:一是粗暴蛮闯却至孝至义、造反最彻底的李逵,二是嫉恶如仇、专好打抱不平的鲁智深。他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志壮心雄,曾在我儿时的心灵中产生过强烈的震憾。

登菩萨顶要经过显通寺、塔院寺、万福阁、十方堂、罗(目候)寺、圆照寺、广宗寺,形成了鳞次栉比、寺塔如林的佛国风光。

在耸入云霄的菩萨顶脚下、在巍峨壮观的大白塔北侧,坐落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院落宽敞、建筑独特的显通寺。显通寺不仅殿宇奇伟,精舍飞翠,松柏苍郁,环境幽静,并以历史悠久而蜚声中外。寺内有北魏孝文帝下令扩建的《清凉山志》,有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有朱元璋、康熙亲笔提写的匾额。

 塔院寺是以寺内有两座塔而命名。一座是释迦牟尼的舍利塔,一座是文殊的发塔。此寺却与中国革命有着一段历史的渊源:19484月,新中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从延安到西柏坡,途经五台山,就住在这个寺里。如今,寺中辟有毛泽东主席路居的纪念馆。现代诗人朔望同志的诗句,表达了后辈们对领袖们的深切怀念:

 

塔寺东院,风物忆当年;

中庭无树,光景喜豁然。

主席住向阳的北屋,

一炕一枕,一桌一砚,

齐腰的炭火盘上,

大铜壶稳稳低悬。

马灯前披一身灰棉衣,

他边暖手,边看文件……

 

万福阁位于塔院寺的东南隅,有两座大殿(文殊殿和五龙王殿)和一座古戏台。接着是十方堂,顾名思义,是专为游方僧设立的寺庙。十方堂与罗(目候)寺仅一墙之隔,从前是罗(目候)寺的属庙,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青海藏族印喇嘛修的。

罗(目候)寺有“开花现佛”的装置:有一朵木制的八瓣莲花,每个花瓣上雕刻坐佛一尊,坐佛涂黄色,花瓣染红色,显得异常鲜艳。在八瓣莲花的中间,有背对背、面朝外的四佛分坐其中。莲花安放在一个转盘上,有转轴从地下通过转盘直贯花心,机关左右旋转,花瓣由此开合。花瓣展开时,佛便显露出来,故名。解放前,蒙族人进香时,以在五台山看“开花见佛”为荣,因而香火鼎盛。

顺着石台阶拾级而上,接近山顶的第一座寺庙是圆照寺,是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所建,寺内有室利沙的舍利塔一座,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广宗寺位于圆照寺上面,寺内大佛殿为铜瓦盖顶,观之若浮光跃金,引人注目,俗称铜瓦殿。

菩萨顶位于灵鹫山颠,是黄庙的领袖寺;与青庙的领袖寺显通寺上下呼应,两寺相隔不足一里。

菩萨顶是满语的意译,是说文殊菩萨居住在灵鹫峰的山顶上,其规模居五台山之首。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整,独具特色。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琉璃瓦殿顶辉映,富丽堂皇。此寺建于北魏,距今1500多年,原占地45亩,是连亘一里多长的青庙;直到清顺治17年,改为喇嘛庙。

菩萨顶的山门外有石阶,石级间雕刻有九龙吸水的图案,活灵活现,巧夺天工。上菩萨顶需走108级台阶,代表着108个法门。踏上一个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解脱了一种烦恼。在108级台阶上,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檐的高大的彩绘木牌楼,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是康熙33年所立。此牌楼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站立牌楼下,鸟瞰四周,片片白云过处,翠绿的山峦与古老的庙宇交相辉映。

从寺院的山门走进去,院内古木参天,石碑如林。其间比较著名的有汉白玉四凌碑两座,一座是乾隆57年第6次来五台山时书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刻于四面;一座是乾隆51年第五次来五台山的御书。寺院内还设有康熙皇帝,曾五次奉太皇太后之命,来五台山寻找他的父亲顺治,四次驻跸的行宫。史载,顺治18年正月,顺治皇帝年方24岁,因宠妃董鄂氏之死郁郁不乐,厌倦宫廷生活,弃位出家来到五台山。

约公元1100年左右,鲁智深就是在这座寺院的前身大文殊院当了7个月和尚。后来因两次喝酒,触犯了清规戒律,并醉打山门,大闹僧堂,被智真长老遣送下山,去东京相国寺安身。从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因而结识林冲开始,渐行渐远,一步一步走上梁山。后来,鲁智深第二次上五台山是受到朝庭招安,随宋江在幽州破辽成功后,念及曾在五台山出家时,师父对他的好处,遂与宋江同时上山看望师父。临别时,智真长老送给了他四句偈语。后来,鲁智深牢记在心,并禀承师命,得成正果。《水浒传》百回本第99回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且说鲁智深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大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了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何等快活的和尚,在功成名就之日,在锦衣玉食之时,却认真实践了师父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教诲,死得竟是如此的酣畅利索,痛快淋漓!

我站立在灵鹫山顶,远眺莽莽群山,那白云深处清烟缭绕的寺院庙宇,那或远或近似有似无沉闷而幽旷的钟声,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虔诚礼佛的香客信众,不由得不让人心中生发出许多联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200384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